[发明专利]一种复合材料制成的用于脑动脉瘤栓塞的介入治疗器械在审
申请号: | 201610839443.9 | 申请日: | 2016-09-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7854152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3-30 |
发明(设计)人: | 徐涛;孟玉平;张琳 | 申请(专利权)人: | 徐涛 |
主分类号: | A61B17/12 | 分类号: | A61B17/12;A61L31/02;A61L31/18;A61L31/10;A61L31/1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55000 山东省淄***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复合材料 制成 用于 动脉瘤 栓塞 介入 治疗 器械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复合材料制成的用于脑动脉瘤栓塞的介入治疗器械。
背景技术
脑动脉瘤是由于脑动脉壁结构发育不良或因外伤、动脉硬化造成的动脉壁损伤或老化,使局部血管壁向外膨大而形成的囊状瘤体,是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位病因,在脑血管意外中,仅次于脑血栓和高血压脑出血,位居第三。脑动脉瘤是生命的隐形杀手,假如破裂,致残率和致死率极高。
目前,脑动脉瘤的治疗方法主要有内科保守治疗、开颅手术和血管内介入治疗。内科保守治疗主要通过控制血压、降低颅内压及预防脑血管痉挛等措施防止再出血及处理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并发症。但内科保守治疗的再出血率高,其再出血率24 小时以内约4.1%、二周内约19%、半年内达50%,且再出血后致残及致死率较首次出血明显增加。所以,在内科保守治疗的基础上需采用外科手术或血管内介入治疗以隔绝脑动脉瘤。外科手术方法包括动脉瘤颈夹闭、动脉瘤孤立或动脉瘤包裹术等。外科手术需开颅才能到达动脉瘤处,手术创伤大;年老及重症病人耐受性差,手术风险高;另外后循环等入路困难处的动脉瘤,限制了手术的适应症。
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方法主要有颅内动脉瘤弹簧圈栓塞、球囊辅助弹簧圈技术、支架辅助弹簧圈技术、球囊辅助ONYX 栓塞技术、带膜支架载瘤动脉重塑技术。
颅内动脉瘤弹簧圈栓塞技术难以达到动脉瘤的致密填塞,尤其是对于宽颈、梭形、大/ 巨型动脉瘤,易造成动脉瘤复发。球囊辅助弹簧圈技术并不能解决所有宽颈动脉瘤栓塞问题,通常要求瘤腔/ 瘤颈比值>1:1,瘤颈<4mm。支架辅助弹簧圈技术由于支架的限制,增加了微导管到位的难度,同时也为动脉瘤的致密填塞带来困难。球囊辅助ONYX 栓塞技术栓塞动脉瘤后其占位效应通常不会缓解,而且还会加重,梭形或宽颈动脉瘤用ONYX 栓塞后,其裸露的ONYX 面积较大,形成血栓的几率明显增高,可出现自发载瘤动脉闭塞和远端血栓栓塞,ONYX 通常用在颈内动脉虹吸段动脉瘤,在穿支血管多的动脉段一般不要用ONYX,因为ONYX 有时仍然会泄漏,漏出部分会在血流冲击下沿载瘤动脉贴壁爬行,阻塞沿途穿支血管或远端分支。带膜支架载瘤动脉重塑技术要求条件很高,且应用范围比较窄。目前应用于颅内的带膜支架硬度高,顺应性差,对到位段血管要求较高,同时还会阻断沿途分支,其使用受到很大限制。
针对以上问题,现有技术也作了些改进,如中国公开号为CN104257412A的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复合材料制成的用于脑动脉瘤栓塞的介入治疗器械, 包括呈串珠状排列而成栓塞弹簧圈,其主体部分为镍钛记忆合金双金属丝制成的数个菱形支架骨干,菱形弹簧圈通过菱形之间的连接点排列呈串珠状;所述栓塞弹簧圈还包括连结菱形支架骨干之间的柔软粘合点;设于菱形弹簧圈之间的PU纳米电纺丝,该PU纳米电纺丝为弹簧圈的附属装置;与栓塞弹簧圈配套的输送导丝装置,该输送导丝装置包括输送导丝、包绕弹簧圈的鞘管及电解接头端,此发明虽然可以通过菱形支架骨干之间的PU纳米电纺丝网与血液混合后形成膜状物,可以封闭动脉瘤,但是菱形支架骨干被推送的过程耗时较长,降低手术效率。
又如中国公开号为CN204133645U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用纳米电纺纤维支架,它包括:支架主体(1),该支架主体(1)由一根镍钛合金丝编织制成圆筒形网状结构,所述支架主体(1)两端各有四个不透X 线的标记点(11),以保证支架能准确释放;所述支架主体(1)的支架中段(2)表面附着大量的纳米纤维电纺丝,中段附着纳米纤维电纺丝的起点和止点各有两个不透X 线的标记点(12),帮助支架的释放过程中显影定位,保证支架释放时能使中段部分完全覆盖动脉瘤颈,此设计,虽然能够使脑动脉瘤内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促进动脉瘤内血栓形成、机化,但是对脑动脉瘤腔的封堵效果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复合材料制成的用于脑动脉瘤栓塞的介入治疗器械,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导致的手术效率低,治疗效果差、易复发等上述多项缺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徐涛,未经徐涛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83944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