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植物抗病毒相关蛋白GmSN1及其编码基因和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1610837228.5 | 申请日: | 2016-09-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6632628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10 |
发明(设计)人: | 庞劲松;贺红利;杨向东;寻红卫;杨静;张伟;牛陆;邢国杰;刘晓梅;董英山;刘宝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北师范大学;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庞劲松 |
主分类号: | C07K14/415 | 分类号: | C07K14/415;C12N15/29;A01H5/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30024 吉***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植物 抗病毒 相关 蛋白 gmsn1 及其 编码 基因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农业生物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植物抗病毒相关蛋白GmSN1及其编码基因和应用。
背景技术
植物病毒是可以感染高等植物的病毒,目前已知3700多种,分属于7个目、111科。不同种类的植物病毒可以感染不同的宿主植物,使被侵染植物出现不同的症状。多数植物病毒是单链RNA(ssRNA)病毒,也有的核酸成分为单链DNA、双链DNA和双链RNA。大豆花叶病毒病是一种常见的大豆病害,是由大豆花叶病毒(Potyviridae, Soybean Mosaic Virus, SMV)引起的,该病毒为马铃薯Y病毒科马铃薯病毒属的一个种。大豆花叶病毒与其它马铃薯病毒属成员的共同点是种子带毒,蚜虫为主要传毒介体。大豆花叶病毒的体外保毒期在环境为室温、4℃和0℃以下分别为4-5 天、15天和120天左右,其致死温度为58-66℃,稀释限点为10-5。
大豆花叶病毒可以通过种子在上下代和不同地域之间传播,在田间又可通过汁液摩擦接种及蚜虫进行非持久性传播。大豆花叶病毒病危害重、流行广,难以控制。该病于1899年首次在中国东北发现,相继又在美国、朝鲜、德国、苏联等国家发现,现已成为世界性病害,严重影响大豆产量和品质。近年来该病在中国东北地区发生越来越严重,一般流行年造成减产25%-60%,大流行年可造成绝产。例如1978年中国皖北阜阳地区大豆花叶病猖獗,造成150万亩大豆绝产。
大豆花叶病毒在植株上的症状主要分花叶和坏死两大类。花叶类症状表现为感染初期嫩叶上出现明脉,随着病程的发展,陆续出现轻花叶、花叶、黄斑花叶、叶片向下反卷,有些还出现疱叶、畸形叶、皱缩、矮化、增厚发脆,茎杆和豆荚上的茸毛消失,产生“光荚”。坏死型症状主要表现为感染初期叶片上出现褐色小枯斑或叶脉坏死,随后坏死部分扩大甚至连成一片,严重者导致叶片脱落。某些品种感染特定株系后,主茎生长点坏死,形成所谓的“顶枯”。大豆花叶病毒病不但影响大豆的产量,还影响大豆的种子质量,可造成病株籽粒出现褐斑,发病严重时病籽粒率高达50%以上,严重降低大豆的商品价值。斑纹的发生受大豆品种和发病程度的影响。大豆花叶病毒病在籽粒上形成的斑纹颜色与脐色一致或稍深,有时斑纹会遍布整个籽粒表面,多数呈现放射状或带状。吴宗璞将斑驳按颜色划分为淡褐斑、深褐斑、赤褐斑、紫褐斑、黑色斑、灰兰斑和双色斑7种;按形状分为河川状、轮纹状、放射状、不规则斑块状、花斑和脐一侧双条带斑6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植物抗病毒相关蛋白GmSN1及其编码基因和应用。
本发明提供的蛋白质,来自大豆,命名为GmSN1蛋白,是如下(1)或(2):(1)由序列表中序列1所示的氨基酸序列组成的蛋白质;(2)将序列1的氨基酸序列经过一个或几个氨基酸残基的取代和/或缺失和/或添加且与植物抗病毒病相关的由序列1衍生的蛋白质。
为了使(1)中的蛋白质便于纯化,可在由序列表中序列1所示的氨基酸序列组成的蛋白质的氨基末端或羧基末端连接上如表1所示的标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北师范大学;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庞劲松,未经东北师范大学;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庞劲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83722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