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酸性土壤改良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610835139.7 | 申请日: | 2016-09-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6635030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05 |
发明(设计)人: | 谢婧婧;宋天顺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C09K17/40 | 分类号: | C09K17/40;C05G3/80;C09K101/00;C09K109/00 |
代理公司: | 江苏圣典律师事务所 32237 | 代理人: | 胡建华 |
地址: | 210009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酸性 土壤改良剂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酸性土壤改良剂,由生物炭、泥炭和钙镁磷肥组成,其中,生物炭、泥炭和钙镁磷肥的质量比为5~7:2~4:1~2。上述酸性土壤改良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生物炭的制备:取秸秆,粉碎后先裂解;将裂解所得产物升温通入氨气活化,然后冷却过筛,即得生物炭。(2)混合:将步骤(1)制备所得生物炭与泥炭、钙镁磷肥按照配方混合即可。本发明的酸性土壤改良剂通过提高生物炭中的碱性基团,从而提高了其对于土壤中pH的中和能力,通过添加了含有腐殖酸的泥炭来缓冲pH,同时添加钙镁磷肥,在防止土壤pH降低变化的同时也补充土壤的微量元素,有利于全面改良土壤提高农作物产量。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农业环境科学技术,特别是涉及一种酸性土壤改良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经济和农业的发展,由于长期氮肥过量施用等原因,致使我国酸化土壤的面积和酸化程度呈逐渐增加趋势。土壤酸化不仅使土壤中营养元素如钾、钙、镁等大量流失,而且使土壤中各种金属和重金属化合物的溶解度增加,导致土壤中重金属对环境的危害,此外土壤酸化还会破坏土壤的团粒结构,导致土壤通气透水性不良,降低磷的有效性等环境问题,严重影响我国农业生产的能力。
从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农业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秸秆,这些废弃生物质资源如可以通过制备变为土壤改良剂,将其变废为宝,在充分利用废弃资源保护环境的同时,改善土壤结构,提高酸性土壤pH。而生物炭作为一种在缺氧条件下通过热解生物质而得到的碳质材料,因其独特物化的性质而受到人们关注。在传统的生物炭制备中,会使得生物炭本身带有少量的碱性基团,以提高酸性土壤pH,但提高土壤pH能力有限,并且生物炭添加到土壤中会随着时间进行,pH慢慢又酸化,不能达到长期改良的效果。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酸性土壤改良剂,并提供了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技术方案:本发明所述的一种酸性土壤改良剂,由生物炭、泥炭和钙镁磷肥组成,其中,生物炭、泥炭和钙镁磷肥的质量比为5~7:2~4:1~2。
优选的,所述生物炭、泥炭和钙镁磷肥的质量比为7:2:1。
本发明的酸性土壤改良剂组分简单,但是配合使用能够起到很好的改良酸性土壤作用,其中,生物炭采用了特殊的制备工艺,使得其中的的碱性基团增加,具有更强的对于土壤中pH的中和能力;泥炭中含有腐殖酸,可以进一步缓冲pH;钙镁磷肥能够在改良剂调节pH的同时补充土壤的微量元素,从而达到全面改良土壤,提高农作物产量。
上述酸性土壤改良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生物炭的制备:取秸秆,粉碎后置300~500℃、N2保护下裂解2~4h;将裂解所得产物升温至600~800℃,并持续通入氨气,活化1~3h,冷却过筛,即得生物炭;
(2)混合:将步骤(1)制备所得生物炭与泥炭、钙镁磷肥混合均匀即得。
优选的,步骤(1)中,秸秆为玉米秸秆、水稻秸秆和小麦秸秆中的至少一种,秸秆粉碎到3~8mm,最好为5mm。
优选的,步骤(1)中,将裂解所得产物以5~15℃/min的速率升温至600~800℃。
优选的,步骤(1)中,步骤(1)中,在0.1~0.3MPa压力下通入氨气,通入氨气的流速为200~600ml/min。
优选的,步骤(1)中,活化温度为750℃。
优选的,步骤(1)中,活化时间为2h。
优选的,步骤(2)中,活化冷却后过1~5mm筛。
相比较于传统的生物炭制备,本发明中的生物炭的制备中增加了高温下的氨气活化工艺,对生物炭进行改性,从而大大提高了生物炭中的碱性基团,提高了其对于土壤中pH的中和能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工业大学,未经南京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83513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