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两自由度可折叠移动机器人有效
申请号: | 201610828455.1 | 申请日: | 2016-09-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6272468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15 |
发明(设计)人: | 姚燕安;刘然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B25J11/00 | 分类号: | B25J11/00;B25J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卫平智业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92 | 代理人: | 董琪 |
地址: | 100044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杆件 转动连接 电机 长连接 移动机器人 短连接轴 两自由度 可折叠 连杆叉形端 电机控制 配合连接 全向移动 叉形端 连接轴 六连杆 球形端 轴配合 球壳 折叠 机器人 配合 | ||
1.两自由度可折叠移动机器人,其特征在于:
包括:第一杆件(1)、第二杆件(2)、第三杆件(3)、第四杆件(4)、第五杆件(5)、第六杆件(6)、第一电机(7)、第二电机(8);所述的第一杆件(1)B端与第二杆件(2)C端、第三杆件(3)F端与第四杆件(4)G端分别通过连接轴(9)实现两个杆件相互转动的连接,第五杆件(5)球壳端与第六杆件(6)球形端通过球副连接实现两个杆件之间的相互转动;所述的第一杆件(1)A端与第一电机(7)电机轴通过顶丝固定连接,第四杆件(4)H端与第一电机(7)相对固定连接;短连接轴(10)中端与第一杆件(1)A端活动配合构成转动连接;第二杆件(2)D端与第二电机(8)相对固定连接,第二电机(8)电机轴与第三杆件(3)E端活动配合,使得第二杆件(2)与第三杆件(3)构成转动连接,第二电机(8)电机轴与长连接轴(11)中端通过顶丝固定连接;所述的第五杆件(5)叉形端与短连接轴(10)配合连接,第六杆件(6)叉形端与长连接轴(11)配合连接。
2.权利要求1所述的两自由度可折叠移动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至第四杆件(1、2、3、4)通过转动连接依次相连,构成空间单自由度四杆机构。
3.权利要求1所述的两自由度可折叠移动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至第四杆件(1、2、3、4)的轴线夹角分别为60°。
4.权利要求1所述的两自由度可折叠移动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连接轴(9)两端设有卡簧槽,用于对所连接两杆件进行轴向固定;短连接轴(10)两端及中部均设有卡簧槽,用于对所连接两杆件进行轴向固定;长连接轴(11)两端及中部均设有卡簧槽,用于对所连接两杆件进行轴向固定。
5.权利要求1所述的两自由度可折叠移动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电机(7)的短电机轴穿过第四杆件(4)H端与第一杆件(1)A端通过顶丝固定连接;第二电机(8)的长电机轴依次穿过第二杆件(2)的D端与第三杆件(3)的E端与长连接轴(11)通过顶丝固定连接。
6.权利要求1所述的两自由度可折叠移动机器人,其特征在于:实现机器人的滚动功能,包含以下顺序的控制步骤:
步骤a1,对第一、第二电机(7、8)进行调速,使第一电机(7)转速为第二电机(8)的二倍;调整第一电机(7)、第二电机(8),使第一杆件(1)与第四杆件(4)之间的夹角为60°;
步骤a2,第一电机(7)顺时针转动,第二电机(8)逆时针转动,使机器人整体前倾,直至第二杆件(2)和第三杆件(3)接触地面;
步骤a3,第一电机(7)逆时针转动,第二电机(8)顺时针转动,使第一杆件(1)与第四杆件(4)之间的夹角为60°;
步骤a4,第一电机(7)逆时针转动,第二电机(8)逆时针转动,使机器人整体向右侧倾斜,直至第六杆件(6)着地,并由第二杆件(2)杆件与第六杆件(6)与地面接触支撑;
步骤a5,第一电机(7)顺时针转动,第二电机(8)顺时针转动,使第一杆件(1)与第四杆件(4)之间的夹角为60°;
步骤a6,第一电机(7)顺时针转动,第二电机(8)顺时针转动,使机器人整体向右侧倾斜,直至第三杆件(3)着地,并由第三杆件(3)与第六杆件(6)与地面接触支撑;
步骤a7,第一电机(7)逆时针转动,第二电机(8)逆时针转动,使第一杆件(1)与第四杆件(4)之间的夹角为60°;
步骤a8,第一电机(7)逆时针转动,第二电机(8)逆时针转动,使机器人整体向左侧倾斜,直至第二杆件(2)着地,并由第二杆件(2)与第三杆件(3)与地面接触支撑;
步骤a9,第一电机(7)顺时针转动,第二电机(8)顺时针转动,使第一杆件(1)与第四杆件(4)之间的夹角为60°;
以此完成机器人的一个滚动周期步态,多个周期的滚动步态可实现机器人的连续移动功能;
实现机器人的折叠功能,包含以下顺序的控制步骤:
步骤b1,对第一、第二电机(7、8)进行调速,使第一电机(7)转速为第二电机(8)的二倍;调整第一电机(7)、第二电机(8),使第一杆件(1)与第四杆件(4)之间的夹角为60°;
步骤b2,第一电机(7)逆时针转动,第二电机(8)顺时针转动,直至机器人整体折叠为柱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交通大学,未经北京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828455.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空滤器下壳体定位夹紧装置
- 下一篇:两轮平衡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