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放射线人体检查方法和放射线人体检查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610818922.2 | 申请日: | 2016-09-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6932829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30 |
发明(设计)人: | 赵自然;陈志强;李元景;吴万龙;金颖康;朱晨光 | 申请(专利权)人: | 同方威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V5/00 | 分类号: | G01V5/00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孙纪泉 |
地址: | 100084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放射线 人体 检查 方法 系统 | ||
本公开涉及一种放射线人体检查系统及其检查方法。所述放射线人体检查方法包括步骤:对待检查者进行个人身份识别;根据身份识别结果调取被检查者已往的累积放射线受照剂量;获取进行本次检查的放射线人体检查设备的预计单次放射线扫描剂量;计算被检查者已往的累积放射线受照剂量和放射线人体检查设备的所述预计单次放射线受照剂量的累加值;和根据所述累加值是否超过剂量限值来确定是否对被检查者执行本次放射线检查。本发明的放射线人体检查系统和检查方法提高了放射线人体检查的安全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实施例涉及放射线人体检查方法和放射线人体检查系统,例如用于机场、车站、海关等涉及安全检查的领域和/或医院等涉及人体医学辐射诊疗的领域。
背景技术
放射线人体安全检查广泛地用于机场、海关、车站等场所。常用的放射线检查技术包括放射线透视成像及放射线背散射成像。放射线透射成像技术是指利用放射线穿过被检查人体,由计算机分析处理穿过人体之后的放射线信号,形成人体透视图像,这是目前检查人体体内藏匿物品的主要技术手段。放射线背散射技术则是使用微量放射线扫描被检人,通过接收人体表面散射回的射线信号,获取人体表面轮廓图像,这一技术能够有效的检测人体随身携带的危险品。
人体受照剂量限值是单个人体可接收的受照剂量的上限值,或者单个人体不可接收的受照剂量的下限值。不同放射防护体系,都制定了相应的剂量限值。剂量限值通常包括单次扫描受照剂量限值和年度累积受照剂量限值。放射线人体检查设备需要满足放射防护体系对于剂量限值的要求,以保障被检查者的人体安全。
但是,目前在使用的放射线类人体检查设备,设计时一般都只考虑了人体单次放射线受照剂量满足放射线防护要求;而对于被检人一定时期内的累积放射线受照剂量,则没有办法提供直接的衡量和控制。而随着现代社会人们被迫接受放射线检查的情况越来越多,累积放射线受照剂量对于人体健康的影响不容忽视。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对被检查者来说更安全的放射线人体检查系统和方法,其能够对被检人的单次放射线受照剂量和一定时期内在不同设备上受照的放射线累积剂量总值进行监控和管理,避免放射线受照剂量超限对人体健康带来的危害。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出一种放射线人体检查方法,包括步骤:对待检查者进行个人身份识别;根据身份识别结果调取被检查者已往的累积放射线受照剂量;获取进行本次检查的放射线人体检查设备的预计单次放射线扫描剂量;计算被检查者已往的累积放射线受照剂量和放射线人体检查设备的所述预计单次放射线受照剂量的累加值;和根据所述累加值是否超过剂量限值来确定是否对被检查者执行本次放射线检查。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其中,其中,放射线人体检查设备的预计单次放射线扫描剂量是该放射线人体检查设备的额定单次放射线扫描剂量。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其中,所述已往的累积放射线受照剂量是个人在一年内已经接受的放射线受照剂量的累积值,所述剂量限值是个人一年内可以接受的放射线受照剂量的上限值。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根据所述累加值是否超过剂量限值来确定是否对被检查者执行本次放射线检查包括:
当被检查者已往的累积放射线受照剂量和放射线人体检查设备的额定单次放射线受照剂量的累加值超过剂量限值时,确定不对被检查者进行放射线检查;和
当被检查者已往的累积放射线受照剂量和放射线人体检查设备的额定单次放射线受照剂量的累加值不超过剂量限值时,确定对被检查者执行放射线检查。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其中,在对被检查者执行放射线检查的过程中,实时监测放射线人体检查设备的输出参数,如果输出参数异常则中止检查工作;已经执行完成部分的放射线检查受照剂量,按已执行时间与完整执行检查所需时间比例折算本次非完整检查对被检查人员造成的放射线受照剂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同方威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同方威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81892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