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水力喷射泵携砂采油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0817657.6 | 申请日: | 2016-09-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7816337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2-14 |
发明(设计)人: | 韩岐清;陈锐;李少甫;韩涛;孙福山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B43/114 | 分类号: | E21B43/114 |
代理公司: | 11138 北京三高永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董亚军 |
地址: | 100007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水力 喷射泵 采油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水力喷射泵携砂采油的方法,属于石油开采技术领域。所述方法包括:将动力液通过目标油井内的水力喷射泵与井筒套管之间的内外环空管以及水力喷射泵侧端的泵芯流道注入水力喷射泵内,并在喉道内的负压区的作用下,将包含油的地层液通过水力喷射泵下端的泵吸入口吸入喉道内,将地层液与动力液进行混合得到混合液,混合液从喉道内注入喉道上部的扩散室和水力喷射泵的内管,以排出地面。本发明通过将动力液从内外环空管注入水力喷射泵内与地层液形成混合液,然后混合液从内管排出地面,达到采油的目的,且在油井出砂量少,产液量高的情况下,提高混合液的流量,增加系统的采油量,从而提高了泵效。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石油开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基于水力喷射泵携砂采油的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大部分油田不断深入的开发,油井的含水量逐年上升,地层的压力逐渐下降,放大压差生产,造成地层出砂严重。目前针对出砂油井,主要有两种采油方法:防砂采油和携砂采油。相对于防砂采油,携砂采油是采用一定的方法将油砂混合液一起排出地表,无需采用防砂装置,不仅适应于含有粗砂的油井,也适用于含有细砂的油井。水力喷射泵负压冲砂技术是携砂采油方法中常用的技术,该技术利用水力喷射泵强制排砂原理,通过使用冲砂泵车作为动力,连续冲砂,仅仅依靠负压将井筒内砂子排出,达到排砂的目的,不污染油层。
在现有的水力喷射泵负压冲砂技术中,通过将动力液送至井下的水力喷射泵,水力喷射泵将其与地层液混合形成混合液并通过横截面积小的井下混合液管送至地面,保证混合液以远大于砂粒沉降速度的流速向上通过井下混合液管顺利排出地面。
在实现本发明的过程中,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至少存在以下问题:
使用现有技术对出砂油井进行携砂采油的过程中,需要保证动力液管的横截面积大于混合液管的横截面积,从而使得混合液以远大于砂粒沉降速度的流速向上通过井下混合液管顺利排出地面。由于井下混合液管的横截面积变小,在油井出砂量少,产液量高的情况下,采用现有技术会导致油井泵效偏低。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水力喷射泵携砂采油的方法。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水力喷射泵携砂采油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通过目标油井的井口装置的动力液进口以及井下动力液管,将动力液通过所述目标油井内的水力喷射泵与井筒套管之间的内外环空管以及所述水力喷射泵侧端的泵芯流道注入所述水力喷射泵内;
在所述动力液的注入压力作用下,将所述动力液注入所述水力喷射泵内所述泵芯流道上方的喷嘴和所述喷嘴上方的喉道,以在所述喉道内产生负压区;
在所述喉道内的负压区的作用下,将包含油的地层液通过所述水力喷射泵下端的尾管和泵吸入口吸入所述喉道内,以将所述地层液与所述动力液进行混合得到混合液;
在所述动力液的注入压力和注入排量作用下,将所述混合液从所述喉道内注入所述喉道上部的扩散室和所述扩散室上部的所述水力喷射泵的内管,以排出地面。
可选地,当所述目标油井的含砂量大于指定阈值时,所述目标油井的井筒套管内径为第一指定内径,所述水力喷射泵的内管的内径为第二指定内径;或者,
当所述目标油井的含砂量小于或等于指定阈值时,所述目标油井的井筒套管的内径为第三指定内径,所述水力喷射泵的内管的内径为第二指定内径,所述第一指定内径大于所述第三指定内径。
可选地,所述动力液的注入压力为指定注入压力,所述指定注入压力为基于所述喷嘴与所述喉道之间的横截面积之比、所述尾管的长度以及所述泵吸入口与所述井口装置之间的距离确定得到。
可选地,所述喷嘴与所述喉道之间的横截面积之比为基于所述目标油井的动液面深度、井口回压及最大泵效情况下的流量比确定得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81765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