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监测聚合物驱替效果及污染半径的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610816648.5 | 申请日: | 2016-09-12 |
| 公开(公告)号: | CN106321037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08 |
| 发明(设计)人: | 曾杨;康晓东;唐恩高;谢晓庆;赵文森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中海油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 |
| 主分类号: | E21B43/22 | 分类号: | E21B43/22;E21B47/06;E21B49/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5 | 代理人: | 关畅;王春霞 |
| 地址: | 100010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油井 渗透率 监测聚合物 井底压力 油层 防喷管 工具串 压力计 井口 井筒储集系数 压力恢复测试 油井产液能力 表皮系数 储层污染 聚驱效果 压力测试 压力分析 压力数据 聚合物 泵工况 产出液 堵塞器 关井 聚驱 停泵 通井 下井 污染 转动 打捞 下放 分析 生产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监测聚合物驱替效果及污染半径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在油井的井口处安装防喷管,向油井中下放工具串打捞Y型堵塞器并提升至防喷管内;2)转动井口,下入与压力计的直径、长度和质量相当的工具串下井通井;3)启泵生产,待产出液稳定后停泵关井,利用油井内泵工况的压力计进行压力恢复测试,根据压力测试结果得到油井的井底压力;4)利用压力分析模型对油井的井底压力进行压力数据分析解释,得到油层的渗透率;将渗透率与聚驱前油层的渗透率进行对比,即得到聚合物的驱替效果。本发明通过压力解释还可以得到表皮系数、井筒储集系数等参数,进一步识别储层污染程度,便于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油井产液能力,改善聚驱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监测聚合物驱替效果及污染半径的方法,属于石油开发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聚合物驱技术作为提高采收率的一种重要手段已在许多油田大规模推广应用。但是,聚合物溶液进入油层形成有效段塞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生产井见聚,由此带来的诸如堵塞、采出液处理等问题引起了各个油田的关注。特别是聚合物堵塞会造成阻力和残余阻力比注水开发时期大很多,出现油井产液量大幅下降甚至不产液,从而使得产油量较低,聚驱增油效果不明显。同时,采出液中含有聚合物容易携带地层中的颗粒运移,进一步加剧堵塞,影响油田的正常生产。因此对油井堵塞程度进行实时监测,及时采取相应措施、提高油井产液能力是聚合物驱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根据油井附近堵塞程度进行实时监测的聚合物驱替效果及污染半径的储层评价方法。
本发明首先提供一种监测聚合物驱替效果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在油井的井口处安装防喷管,向所述油井中下放工具串打捞Y型堵塞器(即Y接头)并提升至所述防喷管内;
2)转动井口,下入与压力计的直径、长度和质量相当的工具串下井通井;
3)启泵生产(即进行聚合物驱),待产出液稳定(即流量稳定)后停泵关井,利用所述油井内泵工况的压力计进行压力恢复测试,根据压力测试结果得到油井的井底压力;
4)利用压力分析模型对所述油井的井底压力进行压力数据分析解释,得到油层的渗透率;将所述渗透率与聚驱前油层的渗透率进行对比,即得到聚合物的驱替效果。
上述的方法中,步骤1)中所采用的工具串是打捞所示Y型堵塞器用的,主要包括绳帽、加重杆、万向节、炮栓、震击器和扶正器,对于不同油井,各个组成部件的尺寸不同。
步骤2)中所采用的工具串是通井用的,主要包括绳帽、加重杆、万向节、炮栓、震击器和通井规。
上述的方法中,步骤3)中,所述油井的井底压力根据式(1)计算得到:
pwf=ph+ρog(H-h)/1000000 (1)
式(1)中,pwf表示所述油井的井底压力,MPa;ph表示泵工况测试得到的压力值,MPa;ρo表示油套环空内原油密度,kg/m3;g表示重力加速度,m/s2;H表示油层的中深(地面到油层的中部的距离),m;h表示泵工况深度(泵工况的深度到地面的距离),m。
上述的方法中,步骤4)中,利用试井解释软件进行压力数据分析解释,所述试井解释软件包括各种压力分析模型,如双层窜流、三层窜流、双层窜流复合等分析模型。选择合适的的压力分析模型拟合实测的井底压力数据,根据拟合结果就可以获取油层渗透率、表皮系数、井筒储集系数、地层压力等解释参数。
上述的方法中,步骤4)中,按照式(2)对比所述渗透率与聚驱前油层的渗透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中海油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未经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中海油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81664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