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金属锂表面的电化学抛光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0816640.9 | 申请日: | 2016-09-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7815724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23 |
发明(设计)人: | 谷宇;王卫伟;毛秉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大学 |
主分类号: | C25F3/18 | 分类号: | C25F3/18 |
代理公司: | 厦门南强之路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5200 | 代理人: | 马应森 |
地址: | 361005 ***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金属 表面 电化学 抛光 方法 | ||
1.金属锂表面的电化学抛光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在电解池中设有电极室,在电极室内注入电解液,并放入两片金属锂片分别作为工作电极和对电极,并与金属锂参比电极构成三电极体系;所述电解液采用醚类电解液LiTFSI/DME-DOL或酯类电解液LiPF6/EC-DMC;
2)工作电极、对电极和参比电极分别与恒电位仪的工作电极、对电极和参比电极连接,以控制金属锂工作电极恒电位或恒电流极化;对工作电极施加氧化电位,使工作电极发生锂的溶出反应,再对工作电极施加还原电流,并使工作电极在该还原电流下发生锂沉积反应,同时完成电解液的还原,即得大范围原子平整的金属锂表面和分子尺度光滑的SEI膜,完成金属锂表面的电化学抛光。
2.如权利要求1所述金属锂表面的电化学抛光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1)中,所述醚类电解液LiTFSI/DME-DOL中,LiTFSI的摩尔浓度为0.5~2M,DME与DOL的体积比为(0.5~1)︰(0.5~1)。
3.如权利要求1所述金属锂表面的电化学抛光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1)中,所述酯类电解液LiPF6/EC-DMC中,LiPF6的摩尔浓度为0.5~2M,EC与DMC的体积比为(0.5~2)︰(0.25~1)。
4.如权利要求1所述金属锂表面的电化学抛光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1)中,所述工作电极的直径为10~20mm,厚度为0.5~1cm;所述对电极的直径为0.5~1mm,厚度为1cm;所述金属锂参比电极E的直径为10~20mm,厚度为0.5~1cm。
5.如权利要求1所述金属锂表面的电化学抛光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2)中,所述氧化电位为0.4~1.5V vs.Li/Li+。
6.如权利要求1所述金属锂表面的电化学抛光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2)中,所述溶出反应的时间为50~150s。
7.如权利要求1所述金属锂表面的电化学抛光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2)中,所述还原电流为0.1~0.5mA/cm2。
8.如权利要求1所述金属锂表面的电化学抛光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2)中,所述锂沉积反应的时间为500~1500s。
9.如权利要求1所述金属锂表面的电化学抛光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电极和参比电极合并,并与工作电极组成两电极体系,合并后的对电极和参比电极与恒电位仪的对电极和参比电极连接,工作电极与恒电位仪的工作电极连接,以控制金属锂工作电极恒电位或恒电流极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大学,未经厦门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816640.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自支撑还原氧化石墨烯涂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下一篇:一种单晶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