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黄曲霉毒素和磺胺类药物的光衍生化器有效
| 申请号: | 201610808871.5 | 申请日: | 2016-09-08 |
| 公开(公告)号: | CN107807112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26 |
| 发明(设计)人: | 关亚风;耿旭辉;王楠;黄晓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G01N21/64 | 分类号: | G01N21/64;G01N30/06;G01N30/74 |
| 代理公司: | 沈阳科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21002 | 代理人: | 马驰 |
| 地址: | 116023 辽宁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黄曲霉 毒素 磺胺 类药物 衍生 | ||
本发明一种黄曲霉毒素和磺胺类药物的光衍生化器,采用阵列紫外发光二极管(LED)作为激发光源,激发波长为280‑380nm之间,采用透紫外光的细内径管路作为衍生反应池,衍生反应管直线形排列,衍生反应管路内径为0.15 0.5毫米,长度0.5‑12米,衍生池体积为100‑1000μL。本发明的光衍生化器使黄曲霉毒素B1的荧光强度提高6.5倍,适用于高效液相色谱柱后衍生和流动注射分析衍生的需要。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专利涉及高效液相色谱(HPLC)、流动注射分析(FIA)的光学检测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用于黄曲霉毒素和磺胺类药物的光衍生化器。
背景技术
光衍生化器广泛用于高效液相色谱(HPLC)-荧光检测法定量检测黄曲霉毒素和磺胺类药物,用于选择性增强黄曲霉毒素B1、G1和磺胺类药物如磺胺嘧啶等的荧光强度。在众多的黄曲霉毒素检测方法中,提出最早的也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方法是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HPLC-FLD)法,如国家标准GB/T 18979-2003和GB/T 23212-2008。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国标和欧州检测标准对各类物质中黄曲霉毒素的限量值逐渐降低。
黄曲霉毒素B1和G1本来具有较强的荧光,但其与水接触后,会有荧光淬灭现象发生,荧光变得很弱,所以一般用衍生方法来提高它们的荧光强度。目前主流衍生方法为柱后碘/溴衍生法和光化学衍生法。用碘衍生法要配制碘液,还要额外配一台衍生液输液泵,增加了成本。而光化学衍生法操作简单,只需将光衍生化器串联在色谱柱与荧光检测器之间即可,无需使用化学物质,也不需要辅助输液泵,无需冲洗步骤。因此,2015年中国药典也将光衍生化器添加至黄曲霉毒素测定法一章中,用来辅助测定药材、饮片和制剂中的痕量黄曲霉毒素。
但是,至今所用的黄曲霉毒素光衍生化器,不论是科研用的(范海东,王玲锋,赵冬吉“自制光化学衍生反应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大豆油中黄曲霉毒素B1”,理化检验-化学分册,2013,49,999-1001)还是商品化的(http://www.josvok.com/product_show.php?id=57)(http://www.18show.cn/zt410303/Product_10226818.html),其光源都是采用波长为254nm低压汞灯,寿命为2000~3000小时。发射光强随着光源点亮时间的增加而逐渐衰减,光衍生效率随之降低,导致光衍生效率在灯的寿命周期内不断降低。光衍生化器所用的反应管是用高透明的FEP管,长度在10~12米,采用密集编织的环套结构形成一个长方形的网,这种结构使流过的液体获得良好的混合,同时又尽可能降低谱带展宽。但是编制这样的一个环套结构的网是用手工编制,费时费力。一台商品化光化学衍生器的价格在3~4万元人民币。目前的光衍生化器存在光源寿命短、衍生管编织制作复杂、体积大、价格昂贵等缺点。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为了改进现有技术的不足,基于对光化学衍生反应机理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本发明提出采用波长为280~380nm的阵列紫外LED光源代替传统的低压汞灯作为激发光源;采用直线形排列的光衍生反应管路代替传统的“蜂窝编制”结构的衍生反应管;本发明光化学衍生器的衍生体积仅为100-1000μL,衍生反应管长为0.5-12m;经实验证明,本发明的光衍生化器即使采用125微升池体积,可以使黄曲霉毒素G1的荧光强度提高7.5倍,使黄曲霉毒素B1的荧光强度提高6.5倍,只有传统光衍生化器池体积的1/8。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一种黄曲霉毒素和磺胺类药物的光衍生化器,由紫外LED光源、衍生反应管、反光板、衍生反应管支架、金属棒、支撑金属棒、LED基板和散热片组成,其特征在于:
衍生反应管“8字形”缠绕在2根水平放置的平行的金属棒之间;在2根金属棒之间还设置有2根以上水平放置的支撑金属棒,支撑金属棒位于衍生反应管的下方;所有金属棒和支撑金属棒的上表面均位于同一平面;支撑金属棒将缠绕在2根金属棒之间的衍生反应管支撑至处于同一平面,形成一衍生反应管的长方形区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80887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