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连接塑料件的激光透射焊接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0808847.1 | 申请日: | 2016-09-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6273416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2-05 |
发明(设计)人: | 王传洋;姜宁;刘海华;陈再良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B29C65/16 | 分类号: | B29C65/16 |
代理公司: | 苏州创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2103 | 代理人: | 孙仿卫;陈婷婷 |
地址: | 215123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焊接 塑件 激光透射 连接塑料件 金属粉末 透射 导热性 锌合金粉末 传热效率 过渡作用 激光焊接 热量传递 瞬时功率 激光器 低熔点 透明的 填充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连接塑料件的激光透射焊接方法,用于第一塑件与第二塑件之间的激光焊接,其中通过在第二塑件上开设沟槽,并在其中填充如锌合金粉末或类似具有低熔点、强导热性的金属粉末来实现热量传递,其传热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能够实现透明的同种塑件之间的透射焊接,此外,当激光器出光不稳定的情况下,金属粉末起到了一个很好的过渡作用,避免了瞬时功率过高而影响焊接质量。该焊接方法设计、操作简单,便于实施,增大了透射焊接的使用范围,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激光透射的焊接质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连接塑料件的激光透射焊接方法。
背景技术
常用于塑料及其他复合材料的焊接方法主要有两种方式:外加热和内加热。
外加热一般包括了热板焊、热气焊、挤出焊、内植感应焊、内植阻抗焊。热板焊接不足之处在于焊接过程受环境影响较大,而且在抽离热板之时,易与被焊接塑料粘结,且总体焊接效率低;热气焊则主要在于过分依赖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挤出焊接在于可焊接材料有限,适用范围有局限;内植感应焊与内植阻抗焊则是因为内植物的存在,在焊接后不易取出,嵌入物的存在会影响焊接接头质量。
内加热一般包括了机械加热和电磁加热。机械加热方法主要是通过表面摩擦或者分子间摩擦来实现机械能向热的转化,常见的焊接方法有:超声波焊、振动焊、旋转焊接。超声波焊接主要是由于声场因素且焊接区域封闭等影响,使得参数不易测量;振动焊和摩擦焊虽然接头质量高,但都难以避免溢料的产生,利用机械加热的方法进行的焊接,都会有振动应力和热应力的残余。电磁加热则主要是吸收电磁辐射从而转化为热,常见的电磁加热焊接方法有:红外线焊接,激光焊接,射频焊接以及微波焊接。红外线焊接过程中无上限温度,常会造成烧伤,甚至导致待焊件过热而变色变质;射频焊接由于高频的存在,对于操作人员以及周边环境都会造成污染;微波焊接过程中容易出现非均匀加热,严重时会产生很大的残余应力,同时,焊接区域有限。
此时,激光焊接相较于其他种类的焊接方法而作为一种无接触、节能环保绿色的焊接方法,而且焊速高、热影响区小,无残渣、键合强度高、焊缝变形小,已被逐步应用于汽车工业、生物医疗装备制造以及MEMS中微型机械的制造等行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激光透射焊接方法是让激光(波长一般为800~1050nm)透过透明试件,在上层试件与下层试件(添加一定量的吸光剂)的结合面激光被下层试件吸收并产生热量,在热集中区域,塑料被融化,通过热量在两种试件之间的传递,使塑料融化,热熔融状态下的塑料大分子在键合压力和热膨胀的作用下相互扩散和缠结,产生范德华力并形成强的键合。传统的透射焊接主要通过三种方式对激光进行吸收,第一种是在下层吸光塑件中添加一定量的炭黑;第二种是,在中间层涂抹一些吸光剂,如Clearweld等;第三种是在下层塑件表面镀金属膜,通过金属膜进行热量的吸收、传递。
但是,传统意义上的激光透射焊接存在以下缺陷:
1.被焊接材料的局限性,在大部分情况下须保证透光件与吸光件的同时存在,这样才能在中间层熔融、缔结,添加剂虽然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此类问题,但是,价格相对较高,且实际操作繁琐,不适于大批量、自动化的生产过程。
2.透射焊接的适用范围受到限制,在医疗器械等对焊接有特殊要求的行业之中,诸如对外观有高要求等,往往不能满足要求。
3.在焊接过程中,主要依靠熔融部分与未熔化部分之间的热传递,传热效率有限。
4.焊缝形貌难以进行控制,可能由于激光器出光不稳定,造成焊接局部的凹凸不平,冷却后残余应力对焊接质量有显著的影响。
5.在焊接过程中,由于焊接参数设置的不合理,导致瞬时功率过高,灼烧塑件,对环境造成污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实现透明塑件与透明塑件的激光透射焊接的方法,以扩大透射焊接的适用范围,同时提升塑件的激光透射焊接质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大学,未经苏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80884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