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大数据的串级系统闭环辨识及内模控制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610807729.9 | 申请日: | 2016-09-07 |
| 公开(公告)号: | CN106292284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7-18 |
| 发明(设计)人: | 林巍;王亚刚;赵雪宁;李根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理工大学 |
| 主分类号: | G05B13/04 | 分类号: | G05B13/04 |
| 代理公司: | 上海申汇专利代理有限公司31001 | 代理人: | 吴宝根 |
| 地址: | 200093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数据 系统 闭环 辨识 控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工业过程控制技术,特别涉及一种基于大数据的串级系统闭环辨识及内模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工业技术的突飞猛进,常规的单回路系统已难以满足复杂系统的控制要求。串级系统因其抗干扰和自适应能力强而被广泛用于对象扰动幅度大、非线性、容量滞后大、参数相互关联的场合。
目前,串级控制系统的建模存在两方面的问题。首先,在过程模型的辨识方法方面,一些经典辨识方法,如预报误差法、辅助变量法、相关分析法、频谱分析法等,虽均能在开环实验条件下能获得满意的结果,但却缺乏可行性。实际应用中,由于要考虑系统的安全性和经济性,而无法进行开环实验(如电力、冶金造等工业生产过程)。其次,在模型的选择上,工程上一般采用基于最小二乘法的一阶时滞(FOPDT)模型、抑或是基于1/1Pade逼近的二阶模型来拟合对象。然而,由于这些方法拟合出的模型精度不高,且无法反应部分高阶对象的频域特性,整定出的PID控制器稳定性与控制品质都很一般。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针对经典开环方法难以应用于实际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大数据的串级系统闭环辨识及内模控制方法,依托大数据背景,构建了系统辨识和系统控制的一体化解决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基于大数据的串级系统闭环辨识及内模控制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1)数据采集:设系统为内外环串级控制,主控在外环称为主环,副控在内环称为副环;G1、G2为主控制对象和副控制对象表达式,GC1和GC2为主、副控制器表达式,控制对象和对应的控制器都是串联的关系,R1和R2为主环和副环的输入值,E1和E2为主环和副环的偏差值,即输入与反馈量的差值,C1、C2为主环和副环的输出值,GD1和GD2是外部扰动表达式,D1、D2为外部扰动源,D2和D1分别加载在副环和主环输出端;系统投入运行并稳定后,采集主对象、副对象、副控制器的输出以及对应时刻,作为四组数据序列c1、c2、m2、t,四组数据序列中的数据个数须一致,设为N;
2)信号变换并选择模型:对步骤1)采集的数据进行拉氏变换,并进行积分项累加,获得外环、内环频率响应特性G1,G2;根据工业过程对象具有高阶,大滞后特点,选择二阶加纯滞后模型作为控制对象模型,二阶加纯滞后模型为
其中a,b,c为参数,L无因次纯滞后;
3)利用二阶加时滞模型来建模串级系统,运用迭代方式得到穿越频率ωc,(O,ωc)即为模型的重要频率段,再选取p个不同频率点的相角和幅值数列来匹配此模型,根据线性最小二乘法得到模型参数a,b,c和无因次纯滞后L,最后获得主、副环传递函数模型G1(s)和G2(s);
4)对确定后主、副环传递函数模型进行内模控制方法分解,在分解后可逆的最小相位逆上增加滤波器,再根据等效变换原则,反馈控制与内模控制共同作用下得到主、副控制器的实现形式;
5)步骤4)主、副控制器的基础上,通过将其近似成PID形式来实现内模PID控制器,得到最终主、副控制器F1(s)和F2(s):
其中λ1、λ2分别为主、副控制器中滤波器时间常数,a1、b1、c1、d2、b2、c2为用步骤3)可确定的主、副控制器中参数;
每个控制器都有一个可调参数λ,它决定了系统的闭环响应速度,外环控制器用于设定点响应和抗一次扰动,内环控制器用于抗二次扰动,λ1、λ2分别选择,λ1、λ2应小于十倍的相应开环时间常数。
所述步骤4)具体实现方法如下:
模型进行内模控制方法分解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理工大学,未经上海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80772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快速散热型易安装LED灯
- 下一篇:一种可调整安装角度的工矿灯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