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带有能量回收装置的压缩机及动力系统在审
| 申请号: | 201610800154.8 | 申请日: | 2016-08-3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7781137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3-09 |
| 发明(设计)人: | 杜红勇;时振堂;李志远;王乐;李君;李琼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 |
| 主分类号: | F04B39/00 | 分类号: | F04B39/00;F04B39/12;F01D15/1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带有 能量 回收 装置 压缩机 动力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节能减排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带有能量回收装置的压缩机及动力系统。
背景技术
往复式压缩机是一种通用的化工机械设备,属于容积式压缩机,通过将一定体积的气体按顺序吸入与排出封装空间,为其他设备提供静压力。由于往复式压缩机具有排气压力高且稳定性好的优点,在化工行业中得到广泛应用。
实际应用中,大型往复式压缩机的排气量一般是根据装置所需要的最大容积流量来设计的,即该最大容积流量与实际使用中的容积流量具有一定的富余量。但是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往复式压缩机的排气量有可能长期处在低排量的工况下运行,因此需要对排气量进行调节。现有技术中使用比较广泛的是旁路调节,即将排气管路中的气体经设计的旁通管路返回至进气管路。但是在旁路调节时,经过旁路管道的气体即富余的气体同样经过了压缩,这样就造成了能源浪费,同时压缩机高负荷运行也增加了不必要的机械损耗。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发明提供一种带有能量回收装置的压缩机及动力系统,可以部分解决现有技术中压缩机处于低排量的工况下压缩旁路管道内的气体而产生的能量浪费的问题,具有较好的节能效果。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带有能量回收装置的压缩机,所述压缩机包括旁路管道,所述旁路管道用于将排气口的部分回流气体返回到所述压缩机的进气口,所述压缩机还包括能量回收装置,所述能量回收装置用于利用旁路管路内的回流气体发电并提供给所述压缩机以降低所述压缩机的电能损耗。
可选地,所述能量回收装置包括风机和发电机;所述风机设置在所述旁路管道内,通过转轴与所述发电机连接,用于在回流气体经过时旋转以带动所述发电机发电。
可选地,所述压缩机还包括密封壳体,所述密封壳体包括进气口与排气口,所述进气器通过旁路管道连接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器,所述排气口通过旁路管道连接所述压缩机的进气口,风机设置在所述密封壳体内部。
可选地,所述密封壳体通过连接法兰与所述旁路管道连通。
可选地,所述能量回收装置包括变速器,所述变速器设置在所述风机与所述发电机之间,用于使所述发电机与所述风机的转速比在预设转速比范围之间。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动力系统,包括上文所述的带有能量回收装置的压缩机。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发明通过设置能量回收装置,即将风机设置在旁路管道内部,利用旁路管道内的高压气体带动风机旋转;该风机再带动与其轴连的发电机旋转发电,从而回收部分能量,达到节能的效果。
附图说明
通过参考附图会更加清楚的理解本发明的特征和优点,附图是示意性的而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进行任何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带有能量回收装置的压缩机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带有能量回收装置的压缩机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又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带有能量回收装置的压缩机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带有能量回收装置的压缩机,如图1所示,该压缩机包括旁路管道1。旁路管道1用于将排气口(图中未示出)的部分回流气体返回到压缩机的进气口(图中未示出)。压缩机还包括能量回收装置2。该能量回收装置2包括风机21和发电机22;该风机21设置在旁路管道1内,且风机21的直径小于旁路管道1的内径。该风机21通过转轴23与发电机22连接,用于在回流气体经过时旋转以带动发电机22发电。可见,该能量回收装置2能够利用旁路管路1内的回流气体发电,然后将所产生的电能提供给该压缩机或者其他设备使用以降低电能损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80015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