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衰老期结果枣树更新复壮与结果两不误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0791946.3 | 申请日: | 2016-08-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6386344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10 |
发明(设计)人: | 刘国利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国利 |
主分类号: | A01G17/00 | 分类号: | A01G17/00;A01G7/06 |
代理公司: | 11350 北京科亿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汤东凤 |
地址: | 251900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枣树 更新 结果期 衰老 结果枝组 新生枣头 骨干枝 环剥 生长 连年优质丰产 更新复壮 生长空间 正常结果 二次枝 盛花期 侧枝 单株 基部 加长 加粗 拉枝 新枝 养树 摘心 主枝 中和 强弱 | ||
本发明特别涉及衰老结果期枣树更新复壮的同时不影响正常结果的方法。包括(1)当枣树进入衰老结果期后,对其骨干枝、结果枝组,进行有目的的培养新枝;(2)对单株产量在7.5kg以下,已进入衰老结果期的枣树,对主枝、侧枝、结果枝组进行随结果,随更新;(3)利用3到5年的时间,更新培养新的骨干枝;(4)进入枣树盛花期后,进行环剥;(5)七月上旬至八月上旬,对新培养的新生枣头,根据生长强弱进行摘心,增强枣头上二次枝的加粗、加长生长;(6)八月中和下旬,按照生长部位、生长空间对新生枣头进行基部拉枝。本发明解决了以往采用轻更新、中更新、重更新等更新时需要停止环剥养树,没有产量难题,从而实现连年优质丰产的目的。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植物栽培技术领域,特别涉及当枣树进入多年结果期后,对衰老期结果枣树更新复壮与结果两不误的方法。
背景技术
枣树是我国特产果树之一,栽培历史悠久,分布地域广阔,果实营养丰富,用途广泛,适应性强,结果早,寿命长,素有“铁杆庄稼”之称,从目前来看,我国绝大部分枣树都处在多年结果衰老时期,随着树龄的逐年增加,枝龄也在逐年增加,导致结果枝组老化,结果能力不断下降,枣树经过多年结果后,主枝、侧枝、结果枝组的前部常常因为多年果实重压而逐年下垂,严重者结果枝组出现衰老死亡现象,全树有效枣股在1000个以下,枣果的产量、品质降低,病虫害发生严重,单株产量处在7.5㎏以下,经济效益极随之降低。正常情况下,全树有效枣股保持在1500个以上,单株产量在15kg以上,枣股的最佳结果年限维持在3--8年,8年以上枝组开始老化,抽生的枣吊逐年变短,叶片薄,叶片小,干物质含量少,花蕾不饱满,坐果率降低,果实个头小,品质低劣,易感病虫害,经济效益降低。
面对当前我国大面积处在7.5kg以下多年生衰老结果期的枣树资源,如果对其采取行之有效的栽培管理措施,实现丰产、稳产、优质、高效的栽培目标,必将给广大枣区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尽管我国枣树栽培历史悠久,但到目前为止,大多数枣区对多年生衰老结果期枣树采取的更新技术是:利用枣树潜伏芽寿命长的特点,当枣树进入衰老结果期时,通过重回缩,可以刺激剪锯口上萌发新生枣头,使树冠得到更新复壮,从而延长结果年限。在栽培上,我国对衰老期结果枣树的更新一直采用着轻更新、中更新和重更新三种更新方法,即:1、轻更新:当树体刚刚进入衰老期,各级枝条生长已见转弱,二次枝及枣股开始死亡,骨干枝有光杆现象出现,产量呈下降趋势,单株产量在7.5㎏以下,全树有效枣股1000个时,进行轻更新,采取轻度回缩的办法,剪除各主枝、侧枝、结果枝组总长的1/3左右,刺激留下的部位抽生新枣头,形成新的结果枝系,增加结果能力。轻更新后树体当年可继续开甲,维持在5㎏左右的产量。2、中更新:当树体显著变弱,二次枝大量死亡,骨干枝大部分光秃,单株产量在5㎏左右,有效枣股500—1000个,产量急剧下降,进行中更新。锯除主枝、侧枝结果枝组全长的1/2左右,并对光秃的结果枝组进行重截,促生新枝,必须停止环剥养树2年以上才能完成,2年没有产量。3、重更新:当树体极度衰弱,各级枝条大量死亡,全树新枝极少,骨干枝光秃,单株产量在,2.5㎏左右,有效枣股500个以下,进行重更新。锯除主枝、侧枝、结果枝组全长的2/3左右,刺激剪锯口下萌生新枝,重新形成树冠。必须停止环剥养树3年才能完成。这三种更新方法都存在枣树的更新期产量降低或没有产量,为解决这一难题,必须探索出适用于在对枣树更新复壮的同时,不影响正常的结果和枣果品质的一项新技术。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枣树更新复壮与结果两不误的方法。
本发明为实现上述目的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对衰老结果期的枣树在不影响正常结果的前提下进行更新复壮的方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国利,未经刘国利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79194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