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防爆隔热阻燃电池、电池组及其使用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610790571.9 | 申请日: | 2016-08-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6654085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10 |
发明(设计)人: | 陈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新凌嘉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2/10 | 分类号: | H01M2/10;H01M2/12;H01M10/04 |
代理公司: | 广州广典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44365 | 代理人: | 谢伟 |
地址: | 517000 广东省河源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防爆 隔热 阻燃 电池 电池组 及其 使用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池领域,具体涉及防爆隔热阻燃电池、电池组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而电池的作用是为电器提供能源,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已是必不可少的,如:电动车用电池、手机用电池等等。
电池的原理是在壳体内灌注电解液,金属在电解液中电解时产生正电荷及外电荷,进而形成电流;现有电池需面临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如何避免或解决电池的爆炸,电池的爆炸将会给使用者带来严重的危害。为解决电池的爆炸问题,人们在电池的结构方面作了诸多的结构改进,但在电池防爆的可靠性方面仍有待提高。
如图1所示,若其中一个电池主体20发生爆炸,则由于该电池主体20爆炸所产生的热量会快速的引起其他电池主体20的连锁反应。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爆隔热阻燃电池、电池组及其使用方法。本发明可以有效的缓解由于电池爆炸而带来的后续连锁反应,可靠性及安全性得到了提高。
其技术方案如下:
防爆隔热阻燃电池,包括防爆壳、隔热阻燃壳及电池主体,电池主体具有正极接线端及负极接线端,防爆壳将电池主体包裹并封闭;该隔热阻燃壳至少包裹于所述防爆壳的侧壁;该防爆壳至少具有第一壳段、第二壳段及第三壳段,第一壳段及第三壳段均为导电材料制成,第二壳段为绝缘材料制成,第一壳段与电池主体的正极接线端电性连接,第三壳段与电池主体的负极接线端电性连接。
进一步的,在所述第一壳段的外端设有第一泄压件,在所述第三壳段的外端设有第二泄压件。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泄压件、第二泄压件、第一壳段、第三壳段均为金属材料制成。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泄压阀与所述第一壳段为一体式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泄压阀与所述第三壳段为一体式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壳体位于所述防爆壳的中点上。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壳体的轴向长度小于第一壳段或第三壳段轴向长度的三分之一。
进一步的,该防爆隔热阻燃电池还包括有隔热阻燃壳,该隔热阻燃壳至少包裹于所述防爆壳的侧壁。
进一步的,设于所述防爆壳内的所述电池主体为至少两个。
防爆隔热阻燃电池组,该防爆隔热阻燃电池组包括至少两个所述的防爆隔热阻燃电池,前述各防爆隔热阻燃电池通过串联或并联的方式进行连接。
防爆隔热阻燃电池使用方法:
防爆壳内形成封闭空间,电池主体置于该防爆壳内,隔热阻燃层位于防爆壳外侧;
电池主体的正电荷通过正极接线端、第一壳段向外输出,电池主体的负电荷通过负极接线端、第三壳段向外输出;
若电池主体发生爆炸,防爆壳对于电池主体起到防爆作用,同时,隔热阻燃层对外界起到阻燃隔热作用。
进一步的,对于由多个电池主体构成的电池组而言,若其中一个电池主体发生爆炸,防爆壳对于电池主体起到防爆作用,同时,隔热阻燃层对外界起到阻燃隔热作用,避免由于该电池主体爆炸而引起的连锁爆炸反应。
需要说明的是:
前述“第一、第二…”不代表具体的数量及顺序,仅仅是用于对名称的区分。
在需要的情况下,防爆壳也可以采用四段,甚至五段式的结构。
所述电池主体可以为单个电池,也可以为多个电池,各防爆壳内的多个电池主体之间可以采用串联或并联的方式进行电性连接。
所述防爆隔热阻燃电池的防爆管、隔热阻燃管,可以采用圆形,也可以采用方形或其他形状。
下面对本发明的优点或原理进行说明:
1、前述方案中,在电池主体之外设置有防爆壳,通过该防爆壳对电池主体起到进一步的隔离及保护作用,避免外力损坏电池主体;另一方面,如果电池主体发生爆炸,该防爆壳可以起到缓冲解压的作用,避免电池发生连锁反应;但设置防爆壳后,还需要考虑电池主体的正极接线端、负极接线端的导线连接问题,本方案将防爆壳设置为多段结构,其两端部分实现电源的接出,中段实现了正负极的绝缘,该结构设计非常简单,构思巧妙;若其中一个电池主体爆炸、燃烧所产生的巨大的热量,并产生大量的气体,在设置该隔热阻燃壳之后,电池主体所产生的热量尽可能的通过防爆壳向外传递,减少向相邻的电池主体传递的可能,安全性得到进一步提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新凌嘉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广东新凌嘉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79057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柔性显示器及其制作方法
- 下一篇:一种耐高温玻璃纤维隔板生产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