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伊格尔兹氏菌Eggerthellasp.DII‑9在降解呕吐毒素中的应用有效
| 申请号: | 201610785036.4 | 申请日: | 2016-08-3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6337031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3-06 |
| 发明(设计)人: | 邓诣群;母培强;高小娟;陈庆梅;文继开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南农业大学 |
| 主分类号: | C12N1/20 | 分类号: | C12N1/20;A23L5/20;C12R1/01 |
| 代理公司: | 广州粤高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44102 | 代理人: | 林丽明 |
| 地址: | 510642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伊格尔兹氏菌 eggerthellasp dii 降解 呕吐 毒素 中的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霉菌毒素降解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伊格尔兹氏菌Eggerthella sp. D II-9在降解呕吐毒素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 DON),因能引起猪、狗、猫等动物呕吐反应,故又称为呕吐毒素(vomitoxin)。DON污染粮谷的情况非常普遍,许多粮谷类都受到严重污染,如小麦、燕麦、大豆和黑麦等。中国、巴西、美国、阿根廷和南非等世界各地均有DON污染粮食的报导。2016年在中国山东调查了359份面粉样品的霉菌毒素污染状况,发现DON的检出率最高,达到97.2%,平均污染浓度为86.7 μg/kg(Li et al., 2016)。不仅在粮谷作物中DON的污染严重,在饲料原料及全价配合饲料中的污染也很普遍。2012~2014年,随机收集的我国中部地区饲料及配合饲料190份,DON的阳性率为77.4%(Liu et al., 2016)。DON是一种毒性很强的霉菌毒素,可使人和动物体重减轻,腹泻,扰乱肠道系统的稳态、并影响内分泌系统及免疫系统等(Tang et al., 2015),并能通过血液循环到达血脑屏障,从而造成潜在的神经毒性(Behrens et al., 2015)。DON抑制蛋白质的合成、细胞的增殖,从而可能导致基因毒性、细胞毒性等(Lautert et al., 2014)。猪是对DON最敏感的动物,当饲料中DON浓度达到1~2 ppm就会使采食量降低(Prelusky et al., 1994)。
DON是单端孢霉烯族化合物B类,其化学名为12,13-环氧-3α,7α,15-三羟基单端孢霉-9-烯-8酮,分子式为C15H20O6。DON具热稳定性,能耐170~350℃的高温,并耐酸碱。目前,DON的脱毒方法主要包括物理、化学、生物方法三类。物理脱毒法主要有活性碳及蒙脱石吸附(Abdel-Wahhab et al., 2015)、漂洗研磨、高温处理等;化学脱毒方法包括酸、碱、氧化剂等的处理。但是,不管是物理的还是化学的方法,都有可能带来二次污染、影响口感、降低粮食的营养价值等。相对传统的物理和化学方法,生物方法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生物脱毒即生物降解是通过微生物或者酶将有毒的物质转化为低毒甚至无毒的代谢产物(Awad et al., 2010)。DON的主要毒性基团是C12、13的环氧基团,研究表明其脱环氧产物(Deepoxideoxinivalenol, DOM-1)的毒性只相当于DON原药的1/55(Sundstol et al., 2004),是公认的一种解毒途径。
国外虽有脱环氧代谢DON的纯培养微生物,但是均被注册专利,国内尚没有相关微生物的报导。因此,分离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 DON脱环氧代谢微生物对于我国研究开发DON的生物脱毒剂及其在饲料生产和食品加工上的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DON脱毒微生物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一株具备高效DON脱环氧代谢能力的伊格尔兹氏菌Eggerthella sp. D II-9在降解代谢呕吐毒素方面的应用。
本发明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本发明提供了伊格尔兹氏菌Eggerthella sp. D II-9在降解DON方面的应用。
具体地,所述应用是将DON降解为脱环氧呕吐毒素(Deepoxideoxinivalenol, DOM-1)。
更具体地,所述应用是将伊格尔兹氏菌Eggerthella sp. D II-9应用于饲料加工或食品加工等领域中DON的脱毒。
该菌株能将呕吐毒素(Dexoynivaneol, DON)高效降解成DOM-1。
该菌株在体外最适培养条件下,100~1000 CFU接种到200 μl 体系,24~48 h内可以将DON完全转化为DOM-1。
而且,该菌株对DON降解活性的维持不依赖于DON,在不含DON的培养基中连续培养多代不会导致活性降低或丢失。
经过鉴定,该菌株属于革兰氏阳性菌,大小为0.2~0.3μm×0.7~1.0μm,呈细杆状,无鞭毛。该菌株已于2016年6月23日保藏于广东省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其保藏编号为GDMCC NO:60049。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南农业大学,未经华南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78503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