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芯片的无线调试电路和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0768985.1 | 申请日: | 2016-08-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6324484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02 |
发明(设计)人: | 廖裕民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州瑞芯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R31/28 | 分类号: | G01R31/28 |
代理公司: | 福州市鼓楼区京华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5212 | 代理人: | 王美花 |
地址: | 350000 福建省***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复数 芯片 解调电路 芯片内电路 调试电路 解调端 时间戳控制器 监视器 电气接口 调试过程 通信连接 芯片物理 信息打包 信息合并 信息池 解包 连线 | ||
本发明提供一种芯片的无线调试电路,包括芯片内电路和debug解调电路;所述芯片内电路包括复数个CPU、复数个CPU监视器、复数个信息打包单元、信息合并单元、芯片端NFC控制单元、芯片端NFC通信场单元以及时间戳控制器;所述debug解调电路包括解调端NFC通信场单元、解调端NFC控制单元、debug信息拆分单元、复数个信息解包单元以及复数个CPU debug信息池;本发明在整个调试过程中只需要将debug解调电路的NFC通信场接近芯片的NFC通信场即可完成通信连接,无需用到芯片物理的电气接口进行连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芯片的无线调试电路和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SOC芯片技术的迅速发展,物联网技术越来越重要。但是目前制约物联网芯片设备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所有的设备和基础芯片都还依赖于传统的物理电气,比如电源插座,调试插座等,用于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电源充电等应用,因此设备无法工作于游泳或者洗澡等液体环境或者其他恶劣环境中。但随着技术的发展,已经有一些不需要物理连接的芯片出现,然而这些芯片的验证和测试又成为了一个困难的问题。
因此本发明提出了一种调试电路及方法,可以在不需要物理连接的情况下进行芯片的调试,极大的支持完善了无物理电气接口的芯片的生产开发流程,同时该调试电路或方法如果使用在传统的芯片上,也可以简化测试设备设计的复杂度,还可解决物理连接设备的易损性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芯片的无线调试电路和方法,可以在不需要物理连接的情况下进行芯片的调试。
本发明电路是这样实现的:一种芯片的无线调试电路,包括芯片内电路和debug解调电路;
所述芯片内电路包括复数个CPU、复数个CPU监视器、复数个信息打包单元、信息合并单元、芯片端NFC控制单元、芯片端NFC通信场单元以及时间戳控制器;所述复数个CPU、复数个CPU监视器、复数个信息打包单元一一对应依次连接,且复数个信息打包单元均连接至所述信息合并单元,所述信息合并单元、芯片端NFC控制单元、芯片端NFC通信场单元依次连接;所述时间戳控制器分别连接复数个CPU监视器;
所述debug解调电路包括解调端NFC通信场单元、解调端NFC控制单元、debug信息拆分单元、复数个信息解包单元以及复数个CPU debug信息池;所述解调端NFC通信场单元、解调端NFC控制单元、debug信息拆分单元依次连接,且所述debug信息拆分单元再分别连接至复数个信息解包单元,复数个信息解包单元和复数个CPU debug信息池一一对应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复数个CPU、复数个CPU监视器、复数个信息打包单元、信息合并单元、芯片端NFC控制单元以及时间戳控制器;均设置在芯片硅片上;所述芯片端NFC通信场单元设置为单独的一块NFC线圈膜或板。
进一步的,所述芯片还包括电池板、无线充电线圈膜或板以及基板;所述NFC线圈膜或板、芯片硅片、电池板、无线充电线圈膜或板以及基板进行一体式封装形成封装体,且封装体表面不留任何物理电气接口。
进一步的,所述一体式封装的封装方式为下述的任何一种:
(1)、所述NFC线圈膜或板、芯片硅片、电池板、无线充电线圈膜或板自上而下依次堆叠在基板上并通过绝缘胶粘接固定,且所述NFC线圈膜或板和芯片硅片之间,所述芯片硅片和电池板之间,所述电池板和无线充电线圈膜或板之间,无线充电线圈膜或板和基板之间,以及芯片硅片和基板之间分别通过焊接线焊接后形成电气连接;
(2)、所述NFC线圈膜或板、芯片硅片、电池板和无线充电线圈膜或板平铺分布在基板的正表面并通过绝缘胶粘接固定,且分别与基板通过焊接线焊接后形成电气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州瑞芯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福州瑞芯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76898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