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油水井酸化返排液资源化回用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0768444.9 | 申请日: | 2016-08-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7795299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26 |
发明(设计)人: | 李希明;袁长忠;潘永强;徐闯;张守献;徐鹏;宋欣;胡婧;孙刚正;谭晓明;吴晓玲;王新;曹嫣镔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E21B41/00 | 分类号: | E21B41/00 |
代理公司: | 济南日新专利代理事务所 37224 | 代理人: | 刘亚宁 |
地址: | 257000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油水 酸化 返排液 资源 化回用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油气田地面工程、环境保护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油水井酸化返排液资源化回用的方法,该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首先进行两级除油工艺处理,消除原油对过滤系统的影响;其次进行两级过滤处理,消除悬浮物对后续纳滤系统的影响;再次进行纳滤膜处理,有效脱除酸化返排液中的钙、镁和总铁离子;添加工业盐酸、缓蚀剂和助排剂,得到用于酸化作业的酸液。本发明充分利用了酸化返排液中的残酸和水,有效减少了酸化液配制所需酸和清水的使用,节约了清水资源,降低了配制成本,实现了酸化废液的资源化利用;同时解决了油水井酸化返排液处理成本高、污泥产量大的问题。因此,本发明可广泛地应用于油水井酸化返排液处理技术领域中。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油气田地面工程、环境保护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油水井酸化返排液资源化回用的方法。
背景技术
酸化是油井增产和水井增注的主要措施,是按照一定顺序向地层注入一定类型、浓度的酸液和添加剂组成的配方酸液,溶蚀地层岩石部分矿物或孔隙、裂缝内的堵塞物,提高地层或裂缝渗透性,改善渗流条件,达到恢复或提高油气井产能(或注入井注入能力)的目的。据统计胜利油田年实施酸化井约1000口,约产生5×104m3酸化返排液。酸化返排液不仅含大量原油、悬浮杂质和残酸,还含有溶蚀地层岩石和垢类物质的无机离子,具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对环境危害大。
目前,对酸化返排液有主要三种处理方式:(1)不返排;(2)未经处理,注入附近的高渗层;(3)处理达标后回注。前两种处理方式都会对地层造成伤害,影响开发效果,现场应用较少。目前各油田主要采用第三种处理方式。该方式主要采用罐车将酸化返排液运输至废液站,经预处理(中和—絮凝—过滤)后,再经联合站的污水处理系统处理后回注。该方式虽能实现酸化返排液的无害化处理,但中和过程需要消耗大量液碱(或固体碱),同时会产生大量难以处置的化学污泥,处理成本高达200元/吨以上。且造成了酸化返排液中残酸和水资源的浪费。因为酸化液的配制不仅需要消耗工业酸、添加剂,还需要消耗大量清水。按照1口酸化井用酸液(浓度12%)40m3计算,将需要消耗清水24m3。因此,将酸化返排液处理后用于后续油水井酸化作业用酸液的配制,不仅可降低酸化液的配制成本,减少酸液和清水消耗,而且可降低酸化返排液的处理成本,减少污泥的产生,对节水减排和环境保护有重要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变废为宝,充分利用酸化返排液的残酸、助剂和水重新配制酸化用液的方法,既可降低酸化返排液的处理成本,减少化学污泥的产生,同时又可减少酸化用液的配制成本,节约清水资源。
一种油水井酸化返排液资源化回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1)将酸化返排液进行两级除油工艺处理,使含油量降低到2mg/L以下,消除原油对过滤系统的影响。
(2)将除油后酸化返排液进行两级过滤处理,去除粒径大于1.0μm的悬浮物,将悬浮物含量降低到1.0mg/L以下,消除悬浮物对后续纳滤系统的影响。
(3)将过滤后酸化返排液进行纳滤膜处理,有效脱除酸化返排液中的钙、镁和总铁离子,使钙离子含量小于30mg/L,镁离子含量小于20mg/L,总铁离子的含量低于5mg/L,消除上述离子对再生酸化液溶蚀能力的影响。
(4)检测纳滤产水中残酸含量,添加工业盐酸、缓蚀剂和助排剂,使添加后酸化液中酸质量浓度达到12.0~15.0%,缓蚀剂质量浓度达1.0~2.0%;助排剂质量浓度达0.5~1.0%,得到用于酸化作业的酸液。
其中,所述的两级除油工艺为沉降和气浮工艺;所述的沉降工艺停留时间1~1.5h,用于去除粒径大于2mm的砂粒和大部分的悬浮油;所述的气浮工艺采用涡凹气浮形式,气浮时加入40~50mg/L除油剂,以去除乳化油和溶解油;所述的除油剂为阳离子聚合物或聚醚类高分子非离子聚合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76844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多级连环剪切座封球
- 下一篇:一种复式抽油机的移位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