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辊式拉弯矫直机的上排辊压下量的获取方法及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610762577.5 | 申请日: | 2016-08-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6270001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24 |
发明(设计)人: | 陈全忠;吴有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冶南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中冶南方(新余)冷轧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1D1/02 | 分类号: | B21D1/02;B21C51/00 |
代理公司: | 湖北武汉永嘉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2102 | 代理人: | 唐万荣 |
地址: | 430223 湖北省武***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带钢 拉弯矫直 矫直辊 辊式 排辊 压下 残余应变 延伸率 出口张力辊组 工艺参数计算 关系表达式 入口张力辊 实际延伸率 延伸率计算 拉伸弯曲 累加计算 理论分析 弯曲曲率 现场实测 优化计算 对辊式 速度差 张应力 中间层 打滑 匹配 吻合 相符 清晰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辊式拉弯矫直机的上排辊压下量的获取方法及装置,该方法通过理论分析建立了拉伸弯曲时带钢中间层残余应变与各矫直辊处带钢的相对弯曲曲率、各矫直辊处带钢的相对张应力的关系表达式,然后根据给定的辊式拉弯矫直工艺参数计算各矫直辊处带钢的残余应变,通过各矫直辊处带钢的残余应变累加计算出带钢的延伸率,通过比较延伸率计算值和延伸率实际值对辊式拉弯矫直机的上排辊压下量进行优化计算。本发明方法原理清晰明确,计算简单快速,计算结果与现场实测值吻合,可以正确匹配上排辊压下量与入口张力辊组和出口张力辊组的速度差,使辊式拉弯矫直机可提供的带钢延伸率与实际延伸率相符,防止带钢打滑。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冶金技术,尤其涉及一种辊式拉弯矫直机的上排辊压下量的获取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辊式拉弯矫直机机组是衔接热轧和冷轧工序的关键设备,具有带钢矫直和破鳞的双重功能。该机组主要由两组张力辊以及位于中间的上下两排交替布置的矫直辊等部件组成,其中下排辊水平布置且位置固定,上排辊可整体倾斜调整。图1为十七辊拉弯矫直机机组示意图,如图1所示,带钢依次通过入口张力辊组18、上下17个矫直辊(其中上排辊8个,下排辊9个)以及出口张力辊组19,在张力辊组18、19施加的张力和矫直辊1~17弯曲的共同作用下完成矫直和破鳞过程。
生产实践表明,利用辊式拉弯矫直机实现带钢矫直和破鳞的关键在于确定合理的辊式拉弯矫直机上排矫直辊的压下量,以达到合适的带钢延伸率。然而目前还没有简便实用的辊式拉矫带钢延伸率的在线计算模型,这使得常常要依靠经验给定上排矫直辊的压下量值,由此带来的问题是:在辊式拉弯矫直机机组实际应用时不能正确匹配上排辊压下量与入口张力辊组和出口张力辊组的速度差,而使带钢打滑,导致带钢表面擦伤并使带钢板形恶化。这是由于当机组入口张力和出口张力确定时,辊式拉弯矫直机可提供的带钢延伸率是由上排矫直辊的压下量决定的,而带钢实际延伸率是由入口张力辊组和出口张力辊组的速度差决定的,当上排矫直辊的压下量参数与入口张力辊组、出口张力辊组的速度差不能正确匹配时将导致辊式拉弯矫直机可提供的带钢延伸率与实际延伸率相差较大,此时带钢将相对矫直辊打滑。
另外,辊式拉弯矫直机在实际应用时也不能较好的兼顾带钢矫直和破鳞的功能,经常遇到的问题是带钢破鳞效果很好,但是经辊式拉矫后带钢的板形却较差。这是由于要达到良好的破鳞效果,需要较大的带钢延伸率(一般大于1%)来实现,而该延伸率需分配到各矫直辊处,若上排辊的压下量设置不合理,则各矫直辊将不能较好的适应带钢变形,不利于改善带钢板形,甚至会使带钢板形恶化。
因此需要进一步开发简便实用的辊式拉弯矫直机的上排辊压下量的的计算模型,这对辊式拉弯矫直机的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工程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提供一种辊式拉弯矫直机的上排辊压下量的获取方法及装置。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辊式拉弯矫直机的上排辊压下量的获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从生产计划表中获取辊式拉弯矫直机工艺参数及带钢参数,所述的矫直机工艺参数包括矫直辊辊数n、矫直辊直径d(单位mm)及辊距t(单位mm),入口张力辊组线速度v0及出口张力辊组线速度v1,所述的带钢参数包括钢种类别、带钢厚度h(单位mm)、带钢宽度B(单位mm)、带钢屈服强度σs(单位MPa)、带钢入口张力T0(单位KN)、出口张力Tn(单位KN)及带钢延伸率设定值δ;
(2)预设定矫直辊压下量,具体为:计算矫直辊最大压下量lmax(单位mm);预设定第一个上排辊(即第2个矫直辊)的压下量(单位mm)和最后一个上排辊(即第n-1个矫直辊)的压下量(单位mm);
所述的矫直辊最大压下量lmax计算公式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冶南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中冶南方(新余)冷轧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未经中冶南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中冶南方(新余)冷轧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76257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