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效热交换成型模具及其应用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0757889.7 | 申请日: | 2016-08-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6273093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0-25 |
发明(设计)人: | 黄贤明;谢安平;蒋仪峰;吕清波;谢英伟;杨玉祥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建霖健康家居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9C33/38 | 分类号: | B29C33/38;B29C45/26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郭锦辉 |
地址: | 361000 福***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膜层 模具型腔 超导热 热交换 成型模具 隔热膜层 模具基体 温差减少 表面光洁度 高导热系数 产品外观 成型材料 成型型腔 镀膜技术 隔热功能 流动过程 热量流失 熔融材料 填充材料 外表层 最外层 加热 模具 填充 成型 应用 能耗 体内 传递 | ||
本发明提供一种高效热交换成型模具及其应用方法,包括具有成型型腔的模具基体,所述模具基体内型腔的外表层为具有高导热系数使成型材料与膜层的温差减少的超导热膜层,所述超导热膜层与模具基体之间还设有隔热功能的隔热膜层,本发明的模具型腔镀膜技术,在填充熔融材料的过程中,材料的热量迅速使模具型腔最外层的超导热膜层加热,使得材料与膜层的温差减少,本发明利用隔热膜层使热量不会迅速的传递到整个模具型腔中,从而减少了填充材料的热量流失,材料在流动过程中具有较好的流动性,提高了产品的表面光洁度,达到了即提高产品外观,又降低了成型能耗的目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效热交换成型模具及其应用方法。
背景技术
在常规的注塑成型中,需要把熔融的树脂或金属浇铸到模具型腔中,在填充模具型腔的过程中,熔融的材料逐渐冷却定型。但是在成型的过程中材料的冷却是一个由高速到低速的过程。在填充的初始阶段,材料温度迅速下降,粘度上升,流动性变差。造成与模具接触的产品表面材料存在各种缺陷,如表面应力,冷料,气斑,浮纤等外观和功能问题。
常规的模具为了保证产品的外观和功能,通过在模具中加热来提高模具型腔温度。达到降低材料注塑过程中冷却速度的目的,但是这样会造成能源浪费和延长生产周期。同时市场上还有一些模具,为了成型出高光泽的产品,通过在模具型腔中先通入高温液体是模具升温到接近材料熔点,再进行注塑填充,充满后再通入冷水是模具降温。这样可以成型外观光亮的产品。但是此方法需要先把整个模具加热,再使之温度降低。此过程浪费大量的能源。
发明内容
本发明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改进,即本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是现有的模具保温效果较差需要加热提高模具型腔温度,造成能源浪费和生产周期的延长。
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案是: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一种高效热交换成型模具,包括具有成型型腔的模具基体,所述模具基体内型腔的外表层为为具有高导热系数使得成型材料与膜层的温差减少的超导热膜层,所述超导热膜层与模具基体之间还设有隔热膜层。
进一步的,所述隔热膜层材料包括氧化钛,氧化锆,氧化铬,氮化钛,氮化锆中的一种或多种形成的陶瓷膜层。
进一步的,所述超导热膜层为类金刚石膜。
进一步的,所述超导热膜层与隔热膜层之间、隔热膜层与模具基体之间设有粘结层。
进一步的,所述超导热膜层与隔热膜层之间设有粘结层,所述粘结层材料包括碳化钨,碳化锆,碳化钛中的一种或多种,粘结层厚度为100~500纳米。
进一步的,所述隔热膜层与模具基体之间的粘结层为金属粘结层,所述金属粘结层包括钨、钛、锆、铬中的一种或多种金属,所述金属粘结层厚度为200~1000纳米。
进一步的,所述隔热膜层厚度为1~20微米。
进一步的,所述超导热膜层厚度为500~1000纳米。
本发明还包括一种高效热交换成型模具应用方法,利用上述高效热交换成型模具,包括以下步骤:
(1)使用时,首先注塑熔融材料;
(2)熔融材料把模具表层超导热膜层加热;模具中的隔热膜层拦截热量;
(3)注塑机保压;
(4)模具内的冷却水道通入冷却液体降低模具温度后开模取产品。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采用物理沉积镀膜,通过多层功能性镀膜,使得在成型过程中熔融材料的热量迅速使模具表层的膜层温度上升到接近材料温度,因为只需要把膜层加热,所以不需要太多的热量,不需要外接加热。节约了加热模具的能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建霖健康家居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厦门建霖健康家居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75788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