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乳酸杆菌益生菌CGMCC NO.12422及在制备降脂药物中的应用有效
| 申请号: | 201610757751.7 | 申请日: | 2016-08-29 |
| 公开(公告)号: | CN106399154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0-18 |
| 发明(设计)人: | 任志鸿;徐建国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 |
| 主分类号: | C12N1/20 | 分类号: | C12N1/20;C12N1/02;A61K35/747;A61P3/06;A23L33/135;C12R1/225 |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众天律师事务所 11478 | 代理人: | 李新军 |
| 地址: | 102206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菌株 保藏 降脂药物 乳酸杆菌 制备 益生菌菌株 降低血脂 益生菌 保健品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乳酸杆菌益生菌菌株,所述菌株的保藏号为CGMCC NO.12422,保藏日期为2016年5月6日。所述菌株的16S rRNA的序列如SEQ ID NO:2所示,本发明还公开了所述菌株在制备降脂药物、食品和保健品中的应用,所述菌株对动物无害,且具有调节降低血脂的功效。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益生菌及其应用,属于微生物领域。
背景技术
人体血清胆固醇含量和冠心病、动脉硬化、高脂血症等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高脂血症主要症状表现在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等含量过高。如何控制降低人体血清胆固醇水平已成为促进健康的重要问题,很多降血脂药物有很好的降脂效果,但长期服用所致的副作用也越来越多被研究证实,寻求新的副作用小,又能够调节降低血脂的研究成为新的需求。
益生菌(Probiotics)被定义为“一类活的微生物,以合适的数量被摄入后能给机体带来益处”。目前普遍认为可作为益生菌制品的细菌应具备以下条件:(1)对宿主有益;(2)无毒性作用和致病作用;(3)能在消化道内存活;(4)能适应胃酸和胆盐;(5)能在消化道表面定植;(6)能产生有用的脂类和代谢物;(7)在加工和储藏过程中能保持活性;(8)具有良好的感官特性。1963年非洲部落由于大量食用乳酸菌发酵制品而使体内血清胆固醇含量较低的发现引起了科学界对益生菌降低胆固醇功效的关注。乳酸杆菌在体外环境下降低胆固醇的机理主要包括共沉淀机制,菌体吸收和代谢机制,膜镶嵌机制。国内外已经有许多关于乳酸菌降胆固醇作用的文献报道,但具体的乳酸菌筛选指标、调节血脂的体内效果和机理等尚不明确,而且乳酸菌降胆固醇的效果还难以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动物和植物饮食会促进不同的肠道菌群生长,本发明旨在从只摄食植物的青海野生旱獭粪便中分离筛选具有良好降胆固醇功能的乳酸菌株,并进一步开发其在制备降脂药物中的应用。
发明内容
基于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首先提供了一种乳酸杆菌益生菌菌株,所述益生菌菌株的保藏编号为CGMCC NO.12422,保藏日期为2016年5月6日,保藏分类命名为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保藏单位为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地址为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号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邮政编码:100101。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乳酸杆菌益生菌菌株,所述菌株的16S rRNA的序列如SEQ IDNO:2所示。
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菌株在制备降脂药物中的应用。
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菌株在制备食品和/或保健品中的应用。
本发明还提供了含有上述菌株的组合物,所述菌株的保藏号为CGMCC NO.12422。
在一个优选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组合物被制备为胶囊、冻干粉或者菌液制剂。
本发明是从野生旱獭粪便中分离纯化得到具有益生菌特性的乳酸杆菌,实验证明分离得到的乳酸菌对动物无害,且经动物实验确证具有调节血脂的功效。CGMCC NO.12422菌株能显著降低低密度脂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升高高密度脂蛋白,和辛伐他丁有相似的调节血脂功效。摄入CGMCC NO.12422菌株的大鼠体征正常,摄入四周结束实验后取胃肠肝脾做病理未见异常。无菌组织做细菌检测未见乳酸菌异位定植。
附图说明
图1.CGMCC NO.12421菌株生化鉴定结果图;
图2.CGMCC NO.12422菌株生化鉴定结果图;
图3.核心基因组系统进化树图;
图4.CGMCC NO.12421菌株和CGMCC NO.12422菌株胆盐耐受能力示意图;
图5.CGMCC NO.12421菌株和CGMCC NO.12422菌株体外降脂效果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未经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75775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