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化合物在抗登革和寨卡病毒感染中的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610729676.3 | 申请日: | 2016-08-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7773562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07 |
发明(设计)人: | 饶燏;程功;杨毅庆;张入典 | 申请(专利权)人: | 清华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K31/47 | 分类号: | A61K31/47;A61K31/4709;A61K31/5377;A61P31/12 |
代理公司: |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5 | 代理人: | 关畅;王春霞 |
地址: | 100084 北京市海淀区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化合物 抗登革 病毒感染 中的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化合物在抗登革和寨卡病毒感染中的应用。式Ⅰ所示化合物、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或其前药能够用于预防和/或治疗病毒感染,所述病毒为登革病毒或寨卡病毒,所述登革病毒为登革II型病毒。式Ⅰ所示化合物中的式Ⅱ所示化合物(包2、4、13、37、47、83、91、93、94等化合物)的抑制活性显著;这些化合物中,尤其是化合物93对登革和寨卡病毒的EC50值都在20~30nM区间,效果极好。经试验证明,本发明式Ⅰ所示化合物及其在药学上可接受的盐或前药能够用于预防和/或治疗登革病毒或寨卡病毒感染。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化合物在抗登革和寨卡病毒感染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登革病毒(Dengue virus)和寨卡病毒(Zika virus)同属于黄病毒科黄病毒属,是具有包膜的单正链RNA病毒,该类病毒通过吸血的节肢动物(蚊、蜱、白蛉等)传播而引起感染,可以被归为“虫媒病毒”。
登革病毒储存在人和猴的体内,通过伊蚊传播。病毒感染人体后可在毛细管内皮和单核细胞中增殖,然后经血流播散,引起发热、肌肉和关节酸痛、淋巴结肿胀、皮肤出血及休克等。登革热临床症状轻重不一,一般初次感染者症状较轻,一周内恢复。再次感染者症状较重,往往出现登革出血/登革休克综合症,死亡率高达5%~10%。目前尚未有针对登革病毒感染的有效药物或疫苗。
寨卡病毒感染者中,只有约20%会表现轻微症状,典型的症状包括急性起病的低热、斑丘疹、关节疼痛(主要累及手、足小关节)、结膜炎,其他症状包括肌痛、头痛、眼眶痛及无力。另外少见的症状包括腹痛、恶心、呕吐、黏膜溃疡和皮肤瘙痒。症状通常较温和,持续不到一周,需要住院治疗的严重病情并不常见。2013年和2015年分别在法属波利尼西亚和巴西塞卡疫情期间,有报道称寨卡病毒病可能会造成神经和自身免疫系统并发症。2015年巴西的寨卡暴发流行中发现了很多小头畸形的新生儿(出生的新生儿头围与匹配的相同性别和孕龄的孩子比,低于平均值超过了两个标准差)。在2015年5月-2016年1月间,共报道4000例感染寨卡病毒的孕妇分娩了小头畸形儿,与往年小头畸形的比例相比,上升了20倍。35例小头畸形新生儿的头颅CT及头颅超声提示存在弥漫性脑组织钙化,主要发生在侧脑室旁,薄壁组织旁和丘脑区域、基底节区域。皮质和皮质下萎缩造成的脑室萎缩也能见到。小部分婴儿出现关节挛缩,提示周围和中枢神经系统受累。对寨卡疫情开展调查发现,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寨卡病毒与小头症之间存有关联。目前对于寨卡病毒的感染尚未有特异性治疗方法。
综上所述,目前发现有效的治疗登革和寨卡病毒感染的药物显得十分有必要,基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化合物在抗登革病毒和寨卡病毒感染中的应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化合物在抗登革和寨卡病毒感染中的应用。
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化合物的结构式如式Ⅰ所示,
式Ⅰ中,基团X为=N-或=CH-;
m表示取代基R1的个数,m为0、1或2,当m=2时,基团R1可以相同或不同;
基团R1为-H、-F、-Cl、-Br、-I、-OH、-OCH2CF3、-OR、-CF3、-CHF2、-NH2-n(R)n、-C(=O)OR、-C(=O)OH、-OCF3、-OCHF2、-CH2OH、-CH2OR、-NO2、-CN、-S(=O)2NH2-n(R)n或-R,其中R为碳原子数为1~6的烷基,n表示取代基的个数,n为0、1或2,当n=2时,基团R可以相同或不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清华大学,未经清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72967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智能电表管理系统
- 下一篇:一种解热镇痛的药物组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