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发电机减震垫生产模具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610718957.9 | 申请日: | 2016-08-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6113386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1-09 |
发明(设计)人: | 刘春红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凌峰橡塑制品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9C45/14 | 分类号: | B29C45/14;B29C45/03;B29C45/26;B29C45/17;B29C45/00;B29K19/00 |
代理公司: | 重庆信航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50218 | 代理人: | 穆祥维 |
地址: | 402660 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发电机 减震 生产 模具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发电机减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发电机减震垫生产模具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工业的飞速发展,发电机的功率越来越大,震动和噪音的危害也越来越突出,目前广泛使用的方法是利用橡胶材料与骨架材料(如金属、纤维、工程塑料等)复合制成的减震器,或特殊的橡胶粘弹性高阻尼材料来消除振动源的振动冲击和吸收噪音。发电机由于长期工作产生大量热量,要求发电机的减震垫用橡胶极具有高强度、高伸长率、高耐磨性、耐高温,避免发生热老化,但目前减震橡胶的性能仍不能满足发电机的需求,致使发电机减震垫的减震性能达不到预期的减震要求。因此,亟待一种新的发电机减震垫出现。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减震橡胶的性能仍不能满足发电机的需求,致使发电机减震垫的减震性能达不到预期减震要求的技术问题,本发明的发明人经过研究发现,提供了一种新型的发电机减震垫生产模具系统,利用该生产系统制作的发电机减震垫减震性能良好,能够满足发电机的实际减震要求。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发电机减震垫生产模具系统,所述发电机减震垫包括第一减震垫铁片和第二减震垫铁片,以及连接在第一减震垫铁片和第二减震垫铁片之间的特种胶,所述生产系统包括支撑机构、模具托板、模具本体、模具盖板、注射成型机和升降机构;其中,
所述支撑机构包括支撑台板和支撑挡条,所述支撑挡条固定连接在支撑台板的左右两侧,所述支撑挡条的下侧末段设有多个支撑凹槽;
所述模具托板具有相对配置的上表面和下表面,所述下表面固定连接在支撑台板上,所述上表面一体成型有梯形突起平台;
所述模具本体包括多个成型模具单元、第一模具挡块和第二模具挡块,所述第一模具挡块和第二模具挡块分别固定连接于模具托板的前后两侧,所述多个成型模具单元并列可拆卸安装于所述第一模具挡块和第二模具挡块之间,且所述多个成型模具单元、第一模具挡块和第二模具挡块的底部均与模具托板上表面的梯形突起平台紧密配合,每个所述成型模具单元为与所述模具托板上表面匹配的条状梯形突起结构,所述条状梯形突起结构的左右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有便于拆装的握把,所述握把可放置于支撑挡条下侧末段的支撑凹槽中,在所述成型模具单元的上表面设有固定安装第一减震垫铁片的第一凹陷,在所述成型模具单元的下表面设有固定安装第二减震垫铁片的第二凹陷,所述第一凹陷和第二凹陷由相邻的两个成型模具单元组合构成,所述第一凹陷和第二凹陷底部的部分对应模具结构被掏空使所述第一凹陷和第二凹陷连通,相邻所述成型模具单元的上表面设有两个第一凹陷,相邻所述成型模具单元的下表面设有两个第二凹陷,所述两个第一凹陷和两个第二凹陷均分别对称设置于梯形突起结构的左右两侧,且一部分凹陷位于梯形的平面上而另一部分凹陷位于梯形的斜坡上,所述成型模具单元的上表面还设有入料孔,所述入料孔位于相邻两个成型模具单元的邻接处并设置于对称的两个第一凹陷之间,且与左右两侧的第一凹陷和第二凹陷底部掏空的对应模具结构贯通;
所述模具盖板具有相对配置的外表面和内表面,所述内表面为与模具本体上表面紧密配合的梯形突起结构,所述梯形突起结构的内表面上设有避让槽、定位孔和贯通模具盖板内外表面的注胶通孔,所述注胶通孔与成型模具单元上表面的入料孔对正设置,所述避让槽适于容纳固定安装于第一凹陷内第一减震垫铁片的突出结构,所述定位孔适于对固定连接第一模具挡块和第二模具挡块的器件进行配合定位,所述模具盖板的左右侧壁上还分别设有对模具盖板进行支撑的两个支撑柱;
所述注射成型机设有模具型腔、推拉机构和PLC控制器,所述模具型腔适于收容支撑机构及固定其上由模具托板、模具本体和模具盖板构成的模具机构,所述推拉机构适于对收容于模具型腔内的固定有模具机构的支撑机构进行推送和拉回,当所述模具机构被拉回至模具型腔内时,所述注射成型机上的注射喷嘴将与模具盖板上的注胶通孔正对并注塑成型,让所述第一凹陷处固定安装的第一减震垫铁片和第二凹陷处固定安装的第二减震垫铁片通过特种胶注塑连接,且所述注塑成型后模具机构被推送出模具型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凌峰橡塑制品有限公司,未经重庆凌峰橡塑制品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71895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