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超柔电缆及其制作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0717848.5 | 申请日: | 2016-08-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6128576B | 公开(公告)日: | 2017-11-03 |
发明(设计)人: | 寿皓;陈宁;刘滨;张麟;孔浩;徐颖;张英峰;韦小兰 | 申请(专利权)人: | 珠海汉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B7/04 | 分类号: | H01B7/04;H01B7/02;H01B7/22;H01B3/44;H01B13/26 |
代理公司: | 广东朗乾律师事务所44291 | 代理人: | 杨焕军 |
地址: | 519000 广东省珠***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缆 及其 制作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射频和微波通信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具有高机械稳定性和低无源互调电平的超柔电缆及其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电缆是连接高频信号通路的系统内常用的元件,电缆在受到弯曲或扭转等机械力作用时会引起同轴电缆各部件的尺寸变化及结构错位,从而影响通信系统的性能。因此为了保障通信系统的性能,对与之配套的传输元器件之一的电缆的机械稳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典型的超柔电缆是由聚合物绝缘隔开金属内、外导体组成,这种复合结构的电缆在受机械应力作用以及电缆相互之间的内部作用时,会影响电缆的机械稳相特性,特别是无源互调电平指标。传统的超柔电缆一般采用实芯聚四氟乙烯作为绝缘介质,双层镀锡铜丝编织作为外导体,这种结构的电缆在承受反复弯曲、振动、冲击或扭转等机械应力时,导体或电缆内部结构会发生变形,从而使电缆的无源互调电平及总相位发生变化,长期使用时不能符合稳定的低无源互调要求。为了满足电子设备在机械力影响情况下的无源互调电平的极高要求,需要设计一种具有高度稳定结构的超柔电缆,使其内导体、绝缘层、外导体结构在受机械力时可以保持相互之间的稳定,具有低无源互调电平特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具有高稳定性和紧密性的超柔电缆,可在受到机械应力时保证电缆的无源互调电平和机械稳相性能。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超柔电缆的制备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第一目的,本发明采取如下的技术解决方案:
超柔电缆,包括:内导体;设置于所述内导体外围的绝缘层,所述绝缘层为有空气间隙的低密度聚四氟乙烯带绕包;设置于所述绝缘层外围的内编织层;设置于所述内编织层外围的外编织层;设置于所述外编织层外围的护套层。
作为本发明超柔电缆的一种改进,所述低密度聚四氟乙烯带的厚度为0.10mm~0.30mm。
作为本发明超柔电缆的一种改进,所述低密度聚四氟乙烯带绕包层数不小于2层。
作为本发明超柔电缆的一种改进,所述每层低密度聚四氟乙烯带的搭盖率不小于40%。
作为本发明超柔电缆的一种改进,所述内编织层为金属扁带编织层。
作为本发明超柔电缆的一种改进,所述金属扁带的宽度不小于0.60mm,厚度不小于0.04mm,内编织层的编织密度不小于96%。
作为本发明超柔电缆的一种改进,所述外编织层为圆软金属线编织层。
作为本发明超柔电缆的一种改进,所述外编织层的编织密度不小于90%。
作为本发明超柔电缆的一种改进,所述内编织层和外编织层之间设置有绕包层。
作为本发明超柔电缆的一种改进,所述绕包层为粘结型绕包层。
为了实现上述第二目的,本发明采取如下的技术解决方案:
超柔电缆的制作方法,步骤如下:
提供内导体;
用低密度聚四氟乙烯薄膜带围绕内导体绕包形成绝缘层;
在绝缘层外围编织形成内编织层;
用圆金属线在内编织层外围编织形成外编织层;
在外编织层外围形成管状的护套层;
采用金属扁带通过高速编织机编织内编织层,在高速编织机的下模和上模之间设置中模,上、中、下模同轴且间隔布置,内编织层的编织步骤如下:
将扁带安装到上锭和下锭上,将每个锭子的张力调节好,并将每锭的扁带穿入中模的通孔中;
以20~30转/分钟的速度进行试编织,在试编织过程中观察扁带编织时是否顺滑,如果顺滑则进行下一步,如果不顺滑则检查原因后再进行试编织;
将带绝缘层的芯线穿过下模、中模及上模,以20~30转/分钟的速度在芯线外围进行内编织层的预编织,预编织一段长度后停机,对预编织的内编织层进行结构检查,如果编织结构合格则进行下一步,如果结构不合格则对编织参数进行调整,再重新进行预编织;
以50~100转/分钟的速度编织内编织层,扁带穿过中模完成初步编织后进入上模,由上模对中模初步编织的编织层进行紧编织。
进一步的,高速编织机的下锭的编织导轮的导槽的截面形状为梯形。
进一步的,所述上模和中模为工作面镜面抛光的钨钢模。
进一步的,所述上模的通孔的边沿具有半径为1mm~10mm的圆弧角。
进一步的,所述中模的通孔的边沿具有半径为5mm~10mm的圆弧角。
进一步的,所述上模的通孔直径为2.9mm~3.3mm,中模的通孔直径为20mm~40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珠海汉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未经珠海汉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71784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