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池端子注塑模具有效
| 申请号: | 201610711845.0 | 申请日: | 2015-04-22 |
| 公开(公告)号: | CN106216632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2-27 |
| 发明(设计)人: | 钱建根;李小育 | 申请(专利权)人: | 泉州华科模具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22D17/22 | 分类号: | B22D17/22 |
| 代理公司: | 泉州市潭思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35221 | 代理人: | 廖仲禧 |
| 地址: | 362200 福建省***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池 端子 注塑 模具 | ||
本发明专利申请是中国专利申请号2015101919516的分案申请,原申请的申请号为2015101919516,申请日为2015年04月22日,发明名称为一种电池端子注塑模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注塑模具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注塑异形电池端子的电池端子注塑模具。
背景技术
电池端子是蓄电池中重要的零部件,其通常是采用便捷的注塑成型工艺进行生产加工,在电池端子的注塑成型过程中需要用到注塑模具,电池端子注塑模具的结构已为公知,如中国实用新型专利CN201320223246.6公开一种用于蓄电池连接端子的浇铸模具,包括:用于提供支撑和定位作用的底板;固定模板,所述固定模板固定在底板上;左模板;右模板,所述左模板和右模板分别设置在固定模板的两侧,并与固定模板分别围合形成正极端子腔和负极端子腔,所述正极端子腔内设置正极镶件,所述负极端子腔设置负极镶件,所述左模板和右模板分别与底板形成沿开模方向旋转或移动的结构;以及浇口板,所述浇口板盖合在正极端子腔和负极端子腔上,其浇口与正极端子腔和负极端子腔连通。所述左模板通过一根固定于底板上的第一转轴与底板铰接。所述右模板通过一根固定于底板上的第二转轴与底板铰接。所述浇口板通过第一转轴、第二转轴或者固定于底板的第三转轴与底板铰接。所述浇口板一侧设置有用于移动浇口板的浇口板扳手。所述浇口板上与浇口板扳手相对的一侧设置有用于限位的挡板。所述左模板一侧设有用于施力的左模板开模扳手。所述右模板一侧设有用于施力的右模板开模扳手。所述左模板和右模板都设有测温孔,所述测温孔分别与对应的正极端子腔和负极端子腔连通。
类似前述实用新型的注塑模具在市场上应用较广泛,但是其与市场上其他的电池端子注塑模具的结构大致相同,也只能注塑一些形状较简单的电池端子,都无法注塑形状较复杂的,如Z形、L形和具有多个高低凹凸边缘等异形结构的电池端子,主要原因在于异形结构的电池端子会导致即使利用前述模具注塑成型后也会卡在模具内,很难将成品顺畅取出,工艺的复杂和成本的考虑,使得异形结构的电池端子只能退而求其次采用其他复杂且成本高的工艺,给人们带来诸多麻烦。
鉴于此,本案发明人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研究,遂有本案产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高效注塑异形电池端子等异形工件,并可将异形工件顺畅取出的电池端子注塑模具,动作和谐,结构新颖合理,成本低,实用性强。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这样的技术方案:
一种电池端子注塑模具,包括处于底部的模座,以及处于模座上方的上模、下模、内模、上杆模和下杆模;所述下模连接于所述模座的上方;所述上模设于所述下模上方,所述上模包括两个在水平面内相拼合的上模单体;所述内模处于所述上模和下模内,所述上模具有匹配容置所述内模的容置腔,所述下模封挡在所述容置腔的下方,所述内模包括两个在水平面内相拼合并与两所述上模单体共用分界面的内模单体;两所述内模单体分别包括上下层叠的上内模和下内模;两所述上模单体、所述下模、两所述上内模以及两所述下内模共同形成有容置注塑料的容料腔;两所述上模单体共同形成有注料孔,所述注料孔与所述容料腔连通;两所述上模单体共同形成有供所述上杆模由上至下伸入所述容料腔内的上通孔,所述上杆模包括上杆模主体和伸入所述容料腔内的上杆头;所述下模形成有供所述下杆模由下至上伸入所述容料腔内的下通孔;所述上杆头、下杆模与两所述上模单体、所述下模、两所述上内模以及两所述下内模共同形成成型电池端子的成型腔。
上述成型腔包括对应成型电池端子圆筒部的第一成型腔,和对应成型电池端子与螺杆一体成型的螺杆成型部的第二成型腔;上述下杆模包括第一内杆,第二内杆,以及活动套设于第一内杆外的第一套模,和活动套设于第二内杆外的第二套模;所述第一内杆的上端具有伸入上述容料腔内的下杆头,所述第二内杆的上端抵顶在电池端子螺杆下端,所述第一套模对应所述第一成型腔,所述第二套模与第一套模相互平行连接且对应所述第二成型腔;上述上杆头、下杆头、所述第一套模与两上述上模单体、上述下模、两上述上内模以及两上述下内模共同形成所述第一成型腔;所述第二内杆、第二套模与两所述上模单体、所述下模共同形成所述第二成型腔;上述注料孔包括与所述第一成型腔连通的第一注料孔,和与所述第二成型腔连通的第二注料孔;两所述上模单体共同形成有注料槽,所述第一注料孔和上述上通孔形成于所述注料槽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泉州华科模具有限公司,未经泉州华科模具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71184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卧式压铸机用的模具进料嘴结构及合模工艺
- 下一篇:快捷调整生产日期结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