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无空间效应的次临界度逆动态测量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0708257.1 | 申请日: | 2016-08-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6297920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1-05 |
发明(设计)人: | 张潇湘;吴宜灿;胡丽琴;杨琪;宋婧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21C17/104 | 分类号: | G21C17/104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迪生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11251 | 代理人: | 杨学明,顾炜 |
地址: | 230031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空间 效应 临界 动态 测量方法 | ||
1.一种无空间效应的次临界度逆动态测量方法,能够实现次临界系统次临界度的在线测量,其特征在于实现步骤如下:
步骤(1)、根据次临界堆芯设计,计算固定源模式下不同反应堆状态i、不同空间位置处中子通量密度j,将同一状态下的中子通量密度进行归一化为中子通量密度形状函数即选择反应堆状态发生变化后中子通量密度形状函数值不变的位置布置探测器;
步骤(2)、通过脉冲中子源法或跳源法确定次临界堆芯的次临界度ρ$,记录次临界系统稳态外源驱动下探测器处中子通量密度p(0),以刻度次临界逆动态公式中的外中子源项s(t);
步骤(3)、通过探测器读数获取反应堆状态改变时的中子通量密度时序数据p(t)输入次临界逆动态公式(1-12)中实现次临界度测量,
其中,t为时间,t0为初始时刻,p(t)为随时间t变化的中子通量密度,p(ζ)为随时间ζ变化的中子通量密度,ζ从t0到t之间变化,Ck(t0)为第k组缓发中子先驱核浓度,s(t)为外中子源项,λk为第k组缓发中子先驱核衰变常数,ρ(t)为次临界度,β为总有效缓发中子份额,βk为第k组有效缓发中子份额,Λ为中子代时间;
步骤(1)具体为:通过程序计算固定源模式下,不同反应堆状态i、不同空间位置处中子通量密度j,将同一状态下的中子通量密度进行归一化为中子通量密度形状函数即选择反应堆状态发生变化后中子通量密度形状函数值不变的位置布置探测器,以满足次临界逆动态公式导出所采用的假设条件:K为常数,Φλ0*为初始λ模式伴随通量,下标“0”代表初始状态,υ为中子速度,为中子通量密度形状函数,使得测量结果不受中子通量密度空间分布变化的影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无空间效应的次临界度逆动态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根据脉冲中子源法或跳源法确定的堆芯初始次临界度ρ$和次临界系统稳态外源驱动下的探测器处中子通量密度p(0),利用次临界逆动态公式导出外中子源刻度公式:s=-p(0)β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708257.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烟花包装箱(新恭喜发财)
- 下一篇:无烟艾条包装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