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指纹感测模块有效
申请号: | 201610705092.2 | 申请日: | 2016-08-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6874828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11 |
发明(设计)人: | 巫仁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金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K9/00 | 分类号: | G06K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立钧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5 | 代理人: | 马雯雯;臧建明 |
地址: | 中国台湾新竹市***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指纹 模块 | ||
本发明提供一种适于感测待测者手指指纹的指纹感测模块。指纹感测模块包括感测元件、光学盖板以及配置于光学盖板及感测元件之间的光学准直层。感测元件包括感测面,且光学准直层覆盖感测面。光学准直层包括多个遮光区以及多个透光区,每个透光区由部分这些遮光区包围。光学盖板配置于光学准直层上,且光学盖板适于接触待测者的手指,且光学盖板适于自待测者的手指传递感测光束至光学准直层,这些遮光区适于遮蔽部分感测光束,另一部分感测光束适于经由这些透光区传递至感测面。本发明可以更加准确的量测待测者的指纹影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感测装置,尤其涉及一种指纹感测模块。
背景技术
在以往的身份辨识技术中,指纹辨识的方法例如是利用将手指按压墨水后转印到纸张上形成指纹图形,接着再利用光学扫描输入电脑作建档或比对。上述的指纹辨识方法具有无法即时处理的缺点,也无法符合现今社会中对于即时身份认证的需求。因此,电子指纹感应装置成为了目前科技发展的主流之一。
现有的电子指纹感测装置例如是藉由光源发出光束来照射手指表面,进而再藉由光学感测元件来感测自手指表面反射的光束。由于手指表面上的一点会将光束反射至感测元件的多个位置,因此感测元件上的一个位置会同时接收到多个手指表面的位置的影像,进而使感测元件感测到模糊的影像,同时也让感测元件容易误判。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指纹感测模块,其可以更加准确的量测待测者的指纹影像。
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指纹感测模块适于感测一待测者的手指的指纹。上述的指纹感测模块包括感测元件、光学盖板以及配置于光学盖板及感测元件之间的光学准直层。感测元件包括感测面,且光学准直层覆盖感测面。光学准直层包括多个遮光区以及多个透光区,每个透光区由部分这些遮光区包围。光学盖板配置于光学准直层上,且光学盖板适于接触待测者的手指,且光学盖板适于自待测者的手指传递感测光束至光学准直层,这些遮光区适于遮蔽部分感测光束,另一部分感测光束适于经由这些透光区传递至感测面。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感测元件还包括多个感测单元,这些感测单元排列于感测面,每个透光区对应于这些感测单元的其中之一。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光学盖板的材质的折射率与这些透光区的材质的折射率相同。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这些遮光区及这些透光区沿着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在感测面上交替排列,第一方向垂直于第二方向,且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均垂直于感测面的法向量。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这些透光区在第一方向上的宽度小于等于该些感测单元在该第一方向上的宽度,该些透光区在该第二方向上的宽度小于等于该些感测单元在该第二方向上的宽度。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光学盖板还包括连接面以及接触面。接触面适于接触待测者的手指,连接面连接光学准直层,感测面连接光学准直层,且接触面、连接面及感测面互相平行。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光学准直层及光学盖板符合其中h1和h2各自为光学盖板以及光学准直层在平行于感测面的法向量的方向上的高度。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指纹感测模块还包括至少一发光单元,发光单元适于往待测者的手指的表面发出感测光束。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光学准直层还包括多个沿着感测面的法线方向堆叠的光学准直片,每个光学准直片包括多个透光部以及多个遮光部。每个透光部位于这些透光区的其中之一,每个遮光部位于这些遮光区的其中之一。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指纹感测模块还包括多个遮光片,该些遮光片配置于该些光学准值片远离该光学盖板的一侧的该些遮光部上。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光学准直层的这些遮光区适于吸收感测光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金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金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70509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终端接入小区的方法及装置
- 下一篇:移动终端及双系统的数据共享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