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接枝改性超高分子量超细丙烯聚合物及其固相接枝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610698032.2 | 申请日: | 2016-08-19 | 
| 公开(公告)号: | CN106317334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22 | 
| 发明(设计)人: | 李化毅;李倩;孙同兵;朱才镇;刘瑞刚;赵宁;徐坚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C08F255/02 | 分类号: | C08F255/02;C08F255/04;C08F255/06;C08F222/06;C08F220/06;C08F2/36 | 
| 代理公司: | 北京知元同创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535 | 代理人: | 刘元霞;牛艳玲 | 
| 地址: | 100190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丙烯聚合物 接枝丙烯 聚合物 超高分子量 固相接枝 制备 基础聚合物 球形颗粒状 粘均分子量 超细粒径 接枝单体 接枝改性 力学性能 平均粒径 优良性能 标准差 接枝率 热性能 原有的 超细 粉体 | ||
1.一种超高分子量超细粒径丙烯聚合物采用固相接枝制备接枝丙烯聚合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在容器中,加入丙烯聚合物、接枝单体、引发剂和界面剂,搅拌混合均匀;加热进行固相接枝反应;获得所述的接枝丙烯聚合物;其中,接枝单体的有效接枝率大于等于4.0%;
所述丙烯聚合物为粉体,呈球形颗粒状,平均粒径为10μm-200μm,标准差为2μm-15μm,堆密度为0.1g/mL-0.4g/mL;所述丙烯聚合物的粘均分子量(Mv)大于1×106;所述丙烯聚合物的分子量分布Mw/Mn为2~15;所述丙烯聚合物粉体的粒径分布近似于正态分布;
上述粉体采用包括以下步骤的方法制备:
在催化剂作用下,丙烯或丙烯与共聚单体进行聚合反应,其中,聚合反应的温度为30-105℃,所述丙烯的体积分数大于等于98%。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丙烯聚合物的平均粒径为20μm-180μm;所述标准差为5μm-15μm。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丙烯聚合物的平均粒径为30μm-150μm;所述标准差为6μm-12μm。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标准差为8μm-10μ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丙烯聚合物粉体的堆密度为0.15g/mL-0.35g/mL。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丙烯聚合物的粘均分子量(Mv)大于等于1.5×106;所述丙烯聚合物的分子量分布Mw/Mn为3~10。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丙烯聚合物的粘均分子量(Mv)为1.5×106~4.0×106;所述丙烯聚合物的分子量分布Mw/Mn为4~8。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搅拌混合的时间为30分钟到5小时。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搅拌混合的时间为1小时到5小时。
10.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固相接枝反应的温度为60~140℃,时间为0.5~5小时。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固相接枝反应为70~120℃下反应0.5~3.5小时。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固相接枝反应为90~110℃下反应2~3小时。
13.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丙烯聚合物选自丙烯均聚物、丙烯共聚物或其混合物;所述丙烯共聚物的共聚单体为除丙烯外的α-烯烃中的一种或多种。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α-烯烃为乙烯、1-丁烯、1-戊烯、1-己烯、1-庚烯、1-辛烯、1-壬烯或1-癸烯。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共聚物是丙烯-乙烯共聚物、丙烯-1-丁烯共聚物或丙烯-乙烯-1-丁烯三元共聚物。
16.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接枝单体为硅氧烷类化合物或乙烯基类不饱和化合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698032.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