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垃圾渗滤液膜法浓缩液的处理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0689058.0 | 申请日: | 2016-08-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6242163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2-13 |
发明(设计)人: | 吴海锁;陆继来;谢祥峰;管苏;李月中;田爱军;吴剑;程伟;朱卫兵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环保产业技术研究院股份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C02F103/06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32204 | 代理人: | 肖明芳 |
地址: | 210000 江苏省南京市高新***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垃圾 渗滤 液膜法 浓缩 处理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垃圾渗滤液处理方法,具体地说,涉及一种针对垃圾渗滤液经过反渗透膜、纳滤膜或其它过滤膜法处理所产生的浓缩液进行处理的方法。
背景技术
2008年国家颁布了《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2008),对垃圾渗滤液的处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今处理垃圾渗滤液多采用NF、RO膜处理工艺。垃圾渗滤液膜滤浓缩液是垃圾渗滤液经过生物降解后经NF膜(或RO膜)截留的残液,一般不具有可生化性,主要成份为腐殖质类物质,呈棕黑色,COD很高,并且含有大量的无机离子,TDS在20000~60000mg/L之间,COD通常在1000~5000mg/L之间,氨氮浓度在100~1000mg/L,电导率为40000~50000us/cm。
膜滤浓缩液的体积占垃圾渗滤液原液体积的20%~30%。由于浓缩液含有各种难降解的有机和无机污染物,直接排放可能会对土壤、地表水、海洋等产生污染;若排入市政污水处理系统,过高的总溶解性固体对活性污泥的生长也不利。因此对于减少浓缩液的产量、浓缩液继续处理的研究很有必要。
目前所采用主要的处理方法有:回灌、蒸发烘干、固化、焚烧等。将膜法浓缩液回灌到垃圾填埋场、垃圾储坑或垃圾渗滤液储存池,长期循环会导致渗滤液中盐和有机物的累积,从而导致生化处理系统效果变差,增加膜法系统运行的负担及费用。蒸发烘干是将膜法浓缩液中可溶性固体与水分离,对蒸发器抗腐蚀性要求高,并且能耗大,运行成本较高。此外,膜法浓缩液中的部分有机物易挥发,蒸发过程处理不当易引起二次污染。固化处理是利用飞灰或污水处理产生的污泥对膜法浓缩液进行固化处理,然后将干化的剩余物运往垃圾填埋场进行无害化填埋。由于固化后的垃圾处理使得处理成本加大,在对膜法浓缩液处理过程中需要结合垃圾场实际情况进行考虑和经济分析。高级氧化技术是目前处理垃圾渗滤液浓缩液比较合适的处理技术,高级氧化技术降解有机物的速度非常快,如O3/UV系统和O3/H2O2系统氧化降解过程,且氧化过程中的中间产物均可以继续同羟基自由基反应,直至最后完全被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
但是,由于垃圾渗滤液膜浓缩液污染物浓度过高,如果采用单一的化学氧化法,其运行成本太高。如果采用运行费用较低的生物处理工艺,污染物的可生化性又很低。如果采用膜处理工艺,膜污染的问题又难以解决。因此,目前垃圾渗滤液膜法浓缩液急需一种简单有效、能耗低、运行成本低的膜法浓缩液的深度处理方法。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垃圾渗滤液膜法浓缩液处理方法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垃圾渗滤液膜法浓缩液的处理方法,使膜法浓缩液的处理效果稳定可靠,具有较低的运行成本和较高的去除效率,出水能够实现达标排放。
本发明的核心思路是针对高盐水质,采用多种工艺提升废水的可生化性,并通过膜分离实现二价盐、一价盐和有机物的分离,从而解决盐的积累问题,并极大的改善废水的可生化性,将可生化废水充分利用垃圾渗滤液(不是浓缩液)前道生化处理过程加以处理。同时利用厌氧MBR解决脱氮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垃圾渗滤液膜法浓缩液的处理方法,垃圾渗滤液膜法浓缩液依次经过复合软化混凝沉淀池、臭氧氧化反应器、水解池和厌氧MBR池,厌氧MBR池出水进入纳滤系统;
纳滤系统处理得到的透过液经过压力接触氧化反应器处理后,直接排放或经多介质过滤器过滤后排放;
纳滤系统处理得到的浓缩液与垃圾渗滤液混合回到前处理生化段,经生化、MBR、膜法浓缩处理后得到的浓缩液再循环进入复合软化混凝沉淀池及后续操作。
其中,所述的垃圾渗滤液膜法浓缩液是将对垃圾渗滤液经过反渗透膜、或纳滤膜或其它过滤膜法处理后所产生的浓缩液。
其中,所述的垃圾渗滤液膜法浓缩液,主要成份为腐殖质类物质,TDS为20000~60000mg/L,COD为1000~5000mg/L,氨氮浓度为100~1000mg/L,TN浓度为500~2500,电导率为40000~50000us/c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环保产业技术研究院股份公司,未经江苏环保产业技术研究院股份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68905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