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效率汽车空调用散热冷却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610676885.6 | 申请日: | 2016-08-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6323037B | 公开(公告)日: | 2018-10-02 |
发明(设计)人: | 陈肖滨;张付成 | 申请(专利权)人: | 合肥升园汽车配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8D1/00 | 分类号: | F28D1/00 |
代理公司: | 合肥市长远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19 | 代理人: | 程笃庆;黄乐瑜 |
地址: | 230000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散热区 风室 扇叶轮 散热器 室内 冷却风扇 出风 散热冷却系统 汽车空调 依次递减 高效率 进水口 散热片 有效利用率 依次排列 最大转速 出水口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效率汽车空调用散热冷却系统,包括:散热器和冷却风扇;散热器具有进水口和出水口,散热器包括依次排列的第一散热区、第二散热区和第三散热区,且第一散热区位于靠近进水口的一侧,散热器中位于第一散热区、第二散热区和第三散热区中的散热片的密度依次递减;冷却风扇包括第一风室、第二风室、第三风室、以及安装在第一风室、第二风室和第三风室内的扇叶轮,位于第一风室内的扇叶轮的出风方向朝向第一散热区,位于第二风室内的扇叶轮的出风方向朝向第二散热区,位于第三风室内的扇叶轮的出风方向朝向第三散热区,且位于第一风室、第二风室和第三风室内的扇叶轮的最大转速依次递减。本发明提高了散热片和冷却风扇的有效利用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高效率汽车空调用散热冷却系统。
背景技术
汽车散热器和风扇都是十分重要的部件,散热器通过冷却液的流动来带走汽车产生的热量,达到散热冷却的目的,而风扇通过向散热器递送冷却风以增大散热器表面的空气流动,从而达到更好的散热冷却效果。
众所知周的是散热器中进水口处的温度最高,由进水口到出水口的温度呈逐渐递减的状态,因此,散热器由进水口到出水口对风力大小需求以及自身散热能力的要求是不同的。但现有汽车散热冷却系统中的无论是散热器中的散热片还是风扇中的风力输出都是均匀设置,这就造成需要快速散热的部分散热能力,而对温度较低的部分散热能力又过剩,达不到预期的散热效果。
发明内容
基于上述背景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高效率汽车空调用散热冷却系统,以提高散热效果。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高效率汽车空调用散热冷却系统,包括:散热器和冷却风扇;所述散热器具有进水口和出水口,散热器包括依次排列的第一散热区、第二散热区和第三散热区,第一散热区、第二散热区和第三散热区均位于进水口和出水口之间,且第一散热区位于靠近进水口的一侧,散热器中位于第一散热区、第二散热区和第三散热区中的散热片的密度依次递减;
第一散热区、第二散热区和第三散热区均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且第一散热区、第二散热区和第三散热区中的各进风位于同一侧,第一散热区、第二散热区和第三散热区的各出风口位于同一侧;
冷却风扇位于进风口的一侧,冷却风扇包括第一风室、第二风室、第三风室、以及安装在第一风室、第二风室和第三风室内的扇叶轮,位于第一风室内的扇叶轮的出风方向朝向第一散热区的进风口,位于第二风室内的扇叶轮的出风方向朝向第二散热区的进风口,位于第三风室内的扇叶轮的出风方向朝向第三散热区的进风口,且位于第一风室、第二风室和第三风室内的扇叶轮的最大转速依次递减;
第一风室、第二风室和第三风室的出风口处均分别安装有用于调节出风方向的第一换向片组、第二换向片组和第三换向片组。
优选地,第一换向片组中包括多个两端分别与第一风室内壁可转动连接的第一换向片,且各第一换向片间隔布置,各第一换向片的轴线均分别平行于第一散热区内各散热片的轴线。
优选地,第二换向片组中包括多个两端分别与第二风室内壁可转动连接的第二换向片,且各第二换向片间隔布置,各第二换向片的轴线均分别平行于第二散热区内各散热片的轴线。
优选地,第三换向片组中包括多个两端分别与第三风室内壁可转动连接的第三换向片,且各第三换向片间隔布置,各第三换向片的轴线均分别平行于第三散热区内各散热片的轴线。
优选地,还包括与第一换向片组传动连接并用于驱动第一换向片组进行转动的第一驱动机构、与第二换向片组传动连接并用于驱动第二换向片组进行转动的第二驱动机构、以及与第三换向片组传动连接并驱动第三换向片组进行转动的第三驱动机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合肥升园汽车配件有限公司,未经合肥升园汽车配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67688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