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双变地质建模技术的薄储层地震正演模拟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0669007.1 | 申请日: | 2016-08-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6324668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02 |
发明(设计)人: | 鲍祥生;刘全稳;朱立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 |
主分类号: | G01V1/28 | 分类号: | G01V1/2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25000 ***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正演模拟 地质建模 离散数据 主模型 地震 合成地震记录 采样技术 储层识别 地震模拟 离散模型 演算法 地被 构建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双变地质建模技术的薄储层地震正演模拟方法,步骤(1)设置主模型的基本尺寸;(2)在主模型上划分出目的层区和非目的层区范围;(3)在不同比例下设计具有2m以下薄储层特征的目的层模型和非目的层模型;(4)利用变采样技术离散模型,获得模型离散数据;(5)基于获得的离散数据,采用正演算法进行正演模拟,生成合成地震记录。优点是利用该方法可以实现构建2m以下的薄储层,并能够开展2m以下薄储层的地震正演模拟,使地震模拟的成果能够更好地被用来解决实际面临的薄储层识别难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地震建模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双变地质建模技术的薄储层地震正演模拟方法。
背景技术
地震勘探技术是油气勘探中应用最为广发的一种地球物理学方法,利用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振幅、频率、相位、波形等参数的变化来分析、预测油气储层分布范围及储层物性特征。随着勘探开发程度逐渐深入,地震勘探已经从认识地下构造形态的构造探看,逐渐发展成直接应用地震信息判断岩性、分析岩相、定量计算岩层物性参数的岩性勘探。这些复杂沉积环境下的储层通常表现为具有厚度薄、物性高度非均质、有效储层规模小、分布分散、岩石物理关系复杂、储层岩性差异小等特征。
地震正演模拟是在假定地下模拟结构的情况下,模拟地震波的激发和接受获得地震记录。它是地震数据采集、地震处理、地震解释三大环节分析的基础,可为地震数据采集、地震处理、地震解释提供理论依据以及科学的评估方法。通过地震正演模拟,可以检验采集设计参数、地震处理参数、地震解释方法的合理性,判断地震采集数据、地震处理数据、地震解释数据的可信度和结果的正确性。
地震正演模拟主要包括两种[1],一种是物理模拟,另外一种是数值模拟。但目前应用程度最广也最方便的是数值模拟,在地震勘探领域,如果不特别说明,地震正演模拟一般都是指数值模拟。
地质建模是地震正演模拟中的重要一环,也是最基础的一环。目前在地震建模方面,研究的内容主要涉及[1]:(1)层状结构模型的定义及描述;(2)断层结构模型的定义及描述;(3)多边形结构模型的定义及描述;(4)不同的结构的顺序次序定义及描述;(5)二维封闭结构模型定义及数据描述;(6)相交线交叉点的计算和删除;(7)封闭面的追踪。
申请号为2013101338932的中国授权专利“一种频率域全波形反演地震速度建模方法”公开了一种基于全波形反演的一种速度建模方法[2],这种方法主要工作是在频率域完成的,在获得基本信息的基础上,基于相应算法和基本参数的基础上,完成所有频率的反演,最后获得最终的速度模型,建模方法主要是提高参与反演的模型精度。
申请号2014108115111的中国授权专利“一种薄储层的预测方法及系统”公开了一种针对薄储层的预测方法系统[3],这种方法系统首先基于基于处理的测井数据、地震数据、沉积微项、层序构架划分等具有层序结构和沉积微相特征的地质模型,然后基于该模型进行地质统计学反演;最后对地质统计学反演的结果进行筛选和地层切片的划分,得到薄储层的平面分布规律。
申请号201510458235X的中国申请专利“缝洞型碳酸盐岩油气藏三维地质建模方法”公开了一种缝洞型碳酸盐岩油气藏三维地质建模方法[4],该方法实现主要包括这样几个步骤:一是建模区块划分;二是建模大类划分;三是基质建模分相;四是裂缝分类;五是模型合并。通过这五个步骤的实现建立的缝洞型碳酸盐岩油气藏的三维地质模型能够满足开发方案设计、开发方案实施以及开发动态分析等方面的需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未经广东石油化工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66900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风场测量方法及装置
- 下一篇:液晶-变形镜的混合式自适应光学系统设计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