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覆盖件棱线整形锐化方法及其整形模有效
申请号: | 201610657352.3 | 申请日: | 2016-08-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7321846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22 |
发明(设计)人: | 王双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合润汽车车身模具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1D35/00 | 分类号: | B21D35/00;B21D37/10;B21D53/8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530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覆盖件 上模本体 下模本体 整形模 整形 棱线 侧冲孔 棱角处 凹角 导套 修边 锥形限位块 定位方式 压力状况 冲压 槽配合 侧翻边 侧整形 压边圈 压料板 圆角线 延伸 冲切 刀块 导柱 翻边 滑移 锐化 撕扯 压合 配合 改进 保证 | ||
本发明涉及一种覆盖件棱线整形锐化方法及其整形模,整形方法按照拉延,修边,整形,翻边、侧翻边和侧冲孔,侧修边、侧冲孔和侧整形等工序进行,一种覆盖件棱线整形模,所述整形模包括上模本体和下模本体,所述下模本体周围设有导套,所述上模本体周围对应于导套设有导柱,所述上模本体的棱角处均开设凹角槽,所述下模本体的棱角处设有与凹角槽配合的向外表面延伸的延伸棱线。本发明通过改进刀组、压料板等部件的结构,改善了冲压时各部件对覆盖件的压力状况,由一体式刀块组成的刀组能够均匀完整的冲切覆盖件,配合上模本体与下模本体的锥形限位块定位方式,保证了压边圈的压合精确度,能有效防止覆盖件被撕扯导致的圆角线滑移。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外覆盖件冲压模具工艺、设备及其相关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覆盖件棱线整形锐化方法及其整形模。
背景技术
当今轿车市场的竞争非常激烈,每个汽车厂家推出的车型层出不穷。消费者对汽车的需求已经不再停留到过去传统的对外形的要求,更高的汽车制件外观质量以及个性化需求越来越成为人们购买乘用车的主要理由。高端轿车以其流线型的外形,犀利、硬朗的整体感觉,受到消费者的青睐。而这些,是与汽车冲压模具加工数据能否实现锐棱技术密切相关的。由于国内汽车模具设计起步较晚,虽然发展迅速,与国外仍有较大的差距。尤其锐棱技术,在国内只有极少数的几家主机厂和模具厂能够实现,大部分需要做锐棱处理的模具仍需要运送到国外进行加工调试,这大大的增加了模具的制造成本与生产周期。
现阶段,锐棱的制作主要是在拉延工序上进行处理的。常用的方法是将拉延模上棱线圆角加工成R=0mm,再通过适当增加成型力来达到使棱线锐化的目的。这种锐棱处理方法对拉延过程要求较高,且容易在棱线处产生缺陷,往往很难达到棱线预期的锐化效果。
根据实验分析和实际生产中经验总结,现有制作工艺达不到锐化棱线要求主要是由于以下三方面原因:1.棱线区域减薄越剧烈,造成棱线R角越大。外覆盖件在成型后,其材料的变薄率一般在5%左右,而外覆盖件上尖角或凸包区域它的变薄率是正常值的1-4倍,锐棱棱线两侧3mm内为外覆盖件尖角区域,其材料变薄的程度比正常变薄剧烈,导致的结果为在弦宽相等条件下,材料越薄,弦高H越小,棱线R角越大,棱线变得越钝。2.棱线偏移:棱线在成型过程中偏离原先位置,在外覆盖件上形成滑移区域,滑移区域的减薄程度比正常区域剧烈,导致滑移区域材料比正常区域更薄,使棱线处下塌R角变大。3.实际拉延工序中达不到制作锐棱所需的成型力。拉延中材料是整体被施压,在同等压力下由于受压面积大而作用到棱线区域的压强小,不能满足突出整形棱线的压强要求,导致外覆盖件产品不合格。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覆盖件棱角拉延整形方法。
一种覆盖件棱线整形锐化方法,按以下工序进行:
(1)拉延:利用拉延模具对覆盖件进行冲压拉延,切除坯料,所述拉延模包括拉延凸模、拉延凹模和套在拉延凸模上的压边圈;
(2)修边:将工序(1)处理后的覆盖件进行侧修边和正修边;
(3)整形:利用整形模在修边后的覆盖件上制出整棱线;
(4)翻边、侧翻边和侧冲孔:对工序(3)处理后的覆盖件进行斜楔翻边整形和斜楔冲孔;
(5)侧修边、侧冲孔和侧整形:对工序(4)处理后的覆盖件继续进行斜楔翻边、斜楔冲孔,同时进行斜楔修边冲孔和斜楔整形。
一种覆盖件棱线整形模,所述整形模包括上模本体和下模本体,所述下模本体周围设有导套,所述上模本体周围对应于导套设有导柱,所述上模本体的棱角处均开设凹角槽,所述下模本体的棱角处设有与凹角槽配合的向外表面延伸的延伸棱线,上模本体上固定有刀组,上模本体配合有压料板,所述刀组的下端穿过压料板。
所述刀组共有四片刀块,每块刀块均为一体式刀块,刀块均为空冷钢制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合润汽车车身模具有限公司,未经江苏合润汽车车身模具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65735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