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车窗控制方法、装置及汽车有效
申请号: | 201610656948.1 | 申请日: | 2016-08-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6150263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2-16 |
发明(设计)人: | 贾月明;马如斌;赵志宇;李强;尹颖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5F15/70 | 分类号: | E05F15/70;E05F15/40 |
代理公司: | 北京银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243 | 代理人: | 许静,安利霞 |
地址: | 102606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车窗 控制 方法 装置 汽车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车窗控制方法、装置及汽车。
背景技术
授权公告号为CN103244004A,申请专利号为CN201310174163.7的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采用带霍尔传感器的车窗玻璃升降电机方案,通过设置堵转阈值和位置阈值,以及采集车窗升降电机电流和车窗位置信息达到防夹目的。然而,此种方案需要使用带有霍尔传感器的车窗玻璃升降电机,因而成本较高。
授权公告号为CN104948056A,申请专利号为CN201510336932.8的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基于采集电机电流的汽车车窗自适应防夹控制方法,通过设置多个防夹区域和各工作区间的防夹阈值,其中,若电机电流超过防夹阈值,则系统进行防夹动作,反之更新缓存数据,待车窗停止,更新电可擦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PROM)数据,修正防夹阈值。然而,此种方案的防夹值过多,系统复杂,且车窗雨切,车门框胶条等阻碍物受环境温度影响严重,阻力变化较大,会导致事先设定好的分区不合理的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窗控制方法、装置及汽车,能够在不使用带霍尔传感器的车窗玻璃升降电机的前提下,通过车窗玻璃升降电机的工作电流的波动偏差,来判别车窗玻璃的卡滞动作,达到防夹目的。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依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车窗控制方法,包括:
按照预设时间间隔采集车窗玻璃升降电机的工作电流;
当预设周期到达时,根据采集的多个所述工作电流确定工作电流的波动偏差,其中,所述预设周期包括多个所述预设时间间隔;
当所述波动偏差大于预设偏差阈值时,执行车窗玻璃防夹措施。
其中,上述方案中,所述按照预设时间间隔采集车窗玻璃升降电机的工作电流的步骤,包括:
预先获取车窗玻璃在未受到阻力上升的过程中,所述车窗玻璃升降电机启动所用的第一时长,以及所述车窗玻璃升降电机停止所用的第二时长,并进行存储;
从距离所述车窗玻璃升降电机的启动时刻开始,经过所述第一时长时,开始按照预设时间间隔采集所述车窗玻璃升降电机的工作电流;
从距离所述车窗玻璃升降电机的启动时刻开始,经过第三时长时,停止采集所述工作电流,其中,所述车窗玻璃升降电机的停止时刻距离所述第三时长对应的时刻的时长为所述第二时长。
其中,上述方案中,所述预设周期的取值范围为100毫秒到300毫秒。
其中,上述方案中,所述根据采集的多个所述工作电流确定工作电流的波动偏差,包括:
根据采集的多个所述工作电流确定工作电流的方差;
计算所述方差的算术平方根,获得所述波动偏差。
其中,上述方案中,所述根据采集的多个所述工作电流确定工作电流的方差的步骤,包括:
计算获得多个所述工作电流的平均值
根据公式获得所述方差s2,其中,xi表示第i个所述工作电流的电流值,表示所述平均值,n表示所述工作电流的个数。
其中,上述方案中,所述当所述波动偏差大于预设偏差阈值时,执行车窗玻璃防夹措施的步骤,包括:
当所述波动偏差大于预设偏差阈值时,关闭所述车窗玻璃升降电机或者通过所述车窗玻璃升降电机控制车窗玻璃下降。
依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个方面,还提供了一种车窗控制装置,包括:
电流采集模块,用于按照预设时间间隔采集车窗玻璃升降电机的工作电流;
偏差确定模块,用于当预设周期到达时,根据所述电流采集模块采集的多个所述工作电流确定工作电流的波动偏差,其中,所述预设周期包括多个所述预设时间间隔;
执行模块,用于当所述波动偏差大于预设偏差阈值时,执行车窗玻璃防夹措施。
其中,上述方案中,所述电流采集模块包括:
获取单元,用于预先获取车窗玻璃在未受到阻力上升的过程中,所述车窗玻璃升降电机启动所用的第一时长,以及所述车窗玻璃升降电机停止所用的第二时长,并进行存储;
采集单元,用于从距离所述车窗玻璃升降电机的启动时刻开始,经过所述第一时长时,开始按照预设时间间隔采集所述车窗玻璃升降电机的工作电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65694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