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热交换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610629325.5 | 申请日: | 2016-08-03 |
| 公开(公告)号: | CN107687726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27 |
| 发明(设计)人: | 不公告发明人 | 申请(专利权)人: | 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25B39/00 | 分类号: | F25B39/00;F28F1/02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310018 浙江省杭州市经济技术开***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热交换 装置 | ||
一种热交换装置,包括一侧开口的壳体以及部分或者全部容纳于壳体内的换热芯体,壳体包括外壳体和分隔件,分隔件设置于外壳体内,使壳体形成有第一腔、第二腔和第三腔,分隔件包括第一分隔壁、第一壁部和第二壁部,在第一腔和第三腔之间形成有第一壁部,在第二腔和第三腔之间形成有第二壁部,第一壁部设置有第一连通孔,第一腔通过第一连通孔与第三腔相连通,第二壁部设置有第二连通孔,第二腔通过第二连通孔与第三腔相连通;外壳体为整体注塑件或者整体铸造件。本发明的热交换装置加工和安装简单、重量轻、成本低。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热交换设备,具体涉及一种热交换装置。
【背景技术】
CO2是一种新型的环保型制冷工质,可以减少全球温室效应,从根本上解决化合物对环境的污染问题,具有良好的经济性和实用性。以CO2为工质的压缩式制冷循环系统可以运用于大多数的制冷/制热领域。
但CO2制冷系统的工作压力高,在设计CO2热交换装置时需充分考虑该类系统的这一特点,其部件设计仍不成熟导致该类系统并未大量应用。一般来说CO2热交换装置主要有管翅式、微通道、板式、管壳式、板翅式和套管式等。其中板式和板翅式制造工艺复杂,管翅式、套管式和管壳式管子壁厚需要较厚,浪费材料。
而传统的CO2微通道热交换装置是采用制冷剂和空气强制对流的方式换热,效率较低。虽然液体和空气物性差异较大,液-气方式换热具有较高的换热效率,但现有技术中的液-气热交换装置存在外壳加工和安装复杂、重量重等问题。
因此,如何提供一种安装加工简单、重量轻、成本低的热交换装置是目前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热交换装置,包括壳体以及部分或者全部容纳于壳体内的换热芯体,所述壳体内形成有腔室,所述换热芯体部分或者全部容纳于所述腔室,所述壳体还设置有第三接口和第四接口,所述第三接口和第四接口与所述腔室连通,所述换热芯体内形成有第一流体通道,所述第一流体通道与所述腔室的换热芯体外的空间相互隔离,所述热交换装置还包括连接块,所述连接块设置有第一通道、第二通道、与第一通道连通的第一接口、以及与第二通道连通的第二接口,所述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与所述第一流体通道连通,所述连接块还设置有与第一通道相对应的第一通道的第一承插孔、以及与第二通道相对应的第二通道的第一承插孔,所述换热芯体包括至少一个扁平管,至少一部分所述第一流体通道位于所述扁平管内,所述扁平管的一端至少一部分伸入所述第一通道的第一承插孔且与所述第一通道的第一承插孔密封安装,所述第一通道与所述第一流体通道连通,所述扁平管的另一端至少一部分伸入所述第二通道的第一承插孔且与所述第二通道的第一承插孔密封安装,所述第二通道与所述第一流体通道连通;
所述第一通道包括第一直向通道、第二直向通道、位于第一直向通道和第二直向通道之间的弯折部,所述扁平管伸入所述第一通道的第一承插孔的一端至少一部分伸入所述第一通道的第一直向通道或者与所述第一通道的第一直向通道相连通;
所述壳体包括外壳体和分隔件,所述分隔件设置于外壳体内,使所述壳体形成有第一腔、第二腔和第三腔,所述分隔件包括第一分隔壁、第一壁部和第二壁部,所述第一壁部位于所述第一腔和第三腔之间,所述第二壁部位于所述第二腔和第三腔之间,所述第一分隔壁位于所述第一腔和第二腔之间,所述第一壁部设置有第一连通孔,所述第一腔通过所述第一连通孔与所述第三腔相连通,所述第二壁部设置有第二连通孔,所述第二腔通过所述第二连通孔与第三腔相连通。
所述换热芯体包括至少一个扁平管,至少一部分所述第一流体通道位于所述扁平管内,所述扁平管包括多个平直部、多个第一折弯部以及多个第二折弯部,所述平直部之间设置有翅片,所述第一折弯部远离所述连接块,所述第二折弯部靠近所述连接块,所述平直部包括靠近所述第一折弯部的一端的没有设置翅片的第一无翅片区,两相邻所述第一无翅片区之间形成第一通流区,所述第一通流区在所述第一壁部的投影与所述第一连通孔部分重合或者完全重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62932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