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水蛭的人工孵化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1610611432.5 | 申请日: | 2016-07-30 |
| 公开(公告)号: | CN107136023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9-08 |
| 发明(设计)人: | 覃海南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西远程水蛭养殖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A01K67/033 | 分类号: | A01K67/033 |
| 代理公司: | 柳州市集智专利商标事务所45102 | 代理人: | 陈希 |
| 地址: | 545600 广西壮族***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水蛭 人工 孵化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人工养殖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水蛭的人工孵化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人工养殖孵化水蛭,均采用在自然条件下进行孵化,在自然条件下,孵化需要20°C左右的温度,温度低则孵化时间长,因此一般孵化时间在30天左右,如果长时间出现10°C以下的低温,则不能孵化出幼蛭,因此,直接影响了水蛭的孵化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减少孵化时间,孵化成活率高的水蛭人工孵化方法。
本发明的解决方案是这样的:
一种水蛭的人工孵化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步骤:
(1)孵化室设置步骤:在盒或者盆内底部放入一层1-2厘米厚的孵化土,然后将孵茧放入盒或者盆内,在盒或者盆盖上一层纺织物;
(2)孵化控制策略:孵化室的温度控制在20°C -28°C ,孵化土的湿度在30%-40%,孵化室内空气的相对湿度保持在70%-80%之间;控制策略为:如果湿度不足时,向纺织物上喷雾状的水,但要防止过湿,在温度、湿度适宜的情况下,一般经过25天左右即可孵化出幼蛭。
更具体的技术方案还包括:还包括幼蛭防乱跑步骤:所述孵化室设置步骤中,将孵化室放置于一个大于孵化室的盛水容器,在盛水容器内放置水,用于将孵化室隔离,使孵化出来的幼蛭爬出后自然掉入水内,在水中放置一些木棒或者竹片,供幼蛭在上面栖息,待卵茧全部孵化出后,再整体转移入饲养场地进行饲养。
进一步的:在孵化室设置步骤中,所述的孵化土采用松散的沙土与松散的黑土按体积比沙土40%-50%,黑土50%-60%的比例进行混合。
本发明的优点是缩短了孵化时间,在25天左右即可孵化出幼蛭,孵化成活率高。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法如下:
(1)孵化室设置步骤:在塑料、木制、搪瓷的盒或者盆内底部放入一层1-2厘米厚的孵化土,孵化土采用松散的沙土与松散的黑土按体积比沙土40%-50%,黑土50%-60%的比例进行混合,然后将孵茧放入盒或者盆内,在盒或者盆盖上一层棉布;
(2)孵化控制策略:孵化室的温度控制在20°C -28°C ,最佳温度是25°C,孵化土的湿度在30%-40%,孵化室内空气的相对湿度保持在70%-80%之间;控制策略为:如果湿度不足时,向纺织物上喷雾状的水,但要防止过湿,在温度、湿度适宜的情况下,一般经过25天左右即可孵化出幼蛭。
为幼蛭防乱跑,所述孵化室设置步骤中,将孵化室放置于一个大于孵化室的盛水容器,在盛水容器内放置水,用于将孵化室隔离,使孵化出来的幼蛭爬出后自然掉入水内,在水中放置一些木棒或者竹片,供幼蛭在上面栖息,待卵茧全部孵化出后,再整体转移入饲养场地进行饲养。
进一步的:在孵化室设置步骤中,所述的孵化土采用松散的沙土与松散的黑土按体积比沙土40%-50%,黑土50%-60%的比例进行混合。
本发明的优点是孵化时间在25天左右即可孵化出,减少了孵化时间,孵化成活率高。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包括如下步骤:
(1)孵化室设置步骤:用塑料或者木制盒或者搪瓷制成的盒或者盆内底部放入一层1-2厘米厚的孵化土,孵化土采用松散的沙土与松散的黑土按体积比沙土40%-50%,黑土50%-60%的比例进行混合。,然后将孵茧放入盒或者盆内,在盒或者盆盖上一层棉织物;
(2)孵化控制策略:孵化室的温度控制在20°C -28°C ,孵化土的湿度在30%-40%,孵化室内空气的相对湿度保持在70%-80%之间;控制策略为:如果湿度不足时,向纺织物上喷雾状的水,但要防止过湿,在温度、湿度适宜的情况下,一般经过25天左右即可孵化出幼蛭。
为防止幼蛭乱跑,在孵化室设置步骤中,将孵化室放置于一个大于孵化室的盛水容器,在盛水容器内放置水,用于将孵化室隔离,使孵化出来的幼蛭爬出后自然掉入水内,在水中放置一些木棒或者竹片,供幼蛭在上面栖息,待卵茧全部孵化出后,再整体转移入饲养场地进行饲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西远程水蛭养殖有限公司,未经广西远程水蛭养殖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61143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子密码锁(M‑1605)
- 下一篇:智能地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