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型腔固定接点片左右摆动的静接点组有效
| 申请号: | 201610601707.7 | 申请日: | 2016-07-27 |
| 公开(公告)号: | CN106114556B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12 |
| 发明(设计)人: | 张鹏;房博博 | 申请(专利权)人: | 季志伟 |
| 主分类号: | B61L5/06 | 分类号: | B61L5/06 |
| 代理公司: | 西安文盛专利代理有限公司61100 | 代理人: | 彭冬英 |
| 地址: | 710048 陕***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用型腔 固定 接点 左右 摆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铁路转辙机的静接点组,特别是用型腔固定接点片左右摆动的静接点组。
背景技术
现有的静接点组设计是把0.5-0.6毫米薄铜板冲压成型为左右静接点片套接在静接点组的固定螺栓上,利用薄铜板冲压制成的左右接点片自身的弹性和辅助补强片自身弹性完成对动接点环的夹持,来保持电路的接通和断开,这样左右接点片在动接点环多次数打入拔出后,左右接点片产生金属疲劳折断现象和夹持力下降现象,影响转辙机电路的正常导通、断开、控制并且表示电路出现闪断现象,铁路现场信号工人要定期不定期的人工调整左右接点片对动接点环的夹持力,费时费工费料影响铁路的正常运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型腔固定接点片左右摆动的静接点组。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用型腔固定接点片左右摆动的静接点组,包括底座(1),上盖板(2)、左右静接点片(3),底座(1)中部设有R型空腔(4),R型空腔(4)截面为顶部支点座(4-1)和底部扇形或三角形腔体(4-2)组成,R型空腔(4)内设有与R型空腔(4)配合对应的左右静接点片(3),左右静接点片(3)顶部支点截面与R型空腔顶部支点座配合,左右静接点片(3)底部截面为长方形,R型空腔(4)顶端支点座与左右静接点片(3)顶端支点动配合,R型空腔(4)底部大于左右静接点片(3)的底部,左右静接点片(3)可在R型空腔(4)中小距离左右摆动,左右静接点片(3)两侧设有弹簧(5),底座(1)顶端螺栓设有接线端子(6),接线端子(6)与左右静接点片(3)通过导线(7)连接,底座(1)上设有上盖板(2)。
R型空腔(4)的截面形状为顶部圆形与底部扇形或三角形相交的相交园型腔(4-4)、顶部圆形与底部扇形或三角形相切的相切圆型腔(4-5)、顶部直线形与底部扇形或三角形连接的L型型腔(4-6)、顶部直线形与底部扇形或三角形连接的T型型腔(4-7)、顶部十字形与底部扇形或三角形连接的十字型型腔(4-8)、顶部米字形与底部扇形或三角形连接的米字型型腔,左右静接点片(3)顶部形状与R型空腔(4)顶部形状配合对应。
本发明弃用老型号静接点组用接线端子螺栓固定左右接点片的方式,采用上盖板和型腔固定左右接点片,固定螺栓固定接线端子的分段固定,然后再连接为一体的方式。这样左右接点片可设计向两边位移加宽,左右接点片之间的距离不受固定螺栓位置的限定,这样就大大的提高左右了接点片之间的绝缘性能并且减少了爬电现象发生。本发明的固定螺栓接线端子无需固定左右接点片,不受左右接点片的限制,可将固定螺栓接线端子底部设计向上位移5-7毫米,将现在的5x30毫米铜螺栓改用5x25毫米铜螺栓,即节省材料又加高了螺栓底部的离地距离5-7毫米达到11-12毫米(现有的静接点座的固定螺栓底部因受设计限制离地距离最高的也就5毫米)同时也增加了绝缘性能。本发明静接点组节省铜材消耗50%,节省酚醛玻璃纤维10-15%。采用本发明的静接点组可实现左右接点片对动接点环均恒接触压力,可实现左右接点片对动接点环的线接触,使静接点组在使用寿命期间免维护、无需定期不定期的调整左右接点片对动接点环的压力。节约了人工、材料费用,提高社会效益和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图2为底座结构示意图。
图3为相交园型左右静接点片结构示意图。
图4为相交园型R型空腔结构示意图。
图5为相切园型左右静接点片结构示意图。
图6为相切园型R型空腔结构示意图。
图7为L型左右静接点片结构示意图。
图8为L型R型空腔结构示意图。
图9为T型左右静接点片结构示意图。
图10为T型R型空腔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十字型左右静接点片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十字型R型空腔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季志伟,未经季志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60170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