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组播业务处理方法与接入点有效
申请号: | 201610596759.X | 申请日: | 2016-07-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7659899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08 |
发明(设计)人: | 林云云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W4/06 | 分类号: | H04W4/06;H04W72/04 |
代理公司: | 北京亿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09 | 代理人: | 陈霁 |
地址: | 518129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业务 处理 方法 接入 | ||
一种组播业务处理方法与接入点,在一种组播业务处理方法中,接收第一组播报文;生成第二组播报文和单播报文,其中,第二组播报文和单播报文都为无线局域网帧,第二组播报文的净荷、单播报文的净荷与第一组播报文的净荷相同,第二组播报文的接收方地址为组播地址,单播报文的接收方地址为单播地址,第二组播报文的基本服务集标识BSSID为第一BSSID,单播报文的BSSID为第二BSSID,第一BSSID和第二BSSID不同;发送第二组播报文和单播报文。该方法实现连接在同一个AP下的终端,可同时存在组播、单播混合接收报文的模式,保证组播业务的质量,提高用户体验。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领域,尤其涉及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组播业务播放技术。
背景技术
无线局域网(英文: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WLAN)技术可以提供组播业务。在电子教室或培训中心等使用WLAN网络的场景中,组播业务的使用普遍。例如,电子教室或者培训中心中,学生使用自己的WLAN终端观看老师的在线视频。
图1为一种WLAN网络架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WLAN网络包括无线控制器、接入点(英文:access point,AP)、终端、服务器和交换机。WLAN网络内各设备通过交换机连接,终端通过AP访问WLAN网络。
在组播方式中,不存在终端确认以及重传机制,丢失的包不会被重传。如果丢失的包多,会影响使用终端的用户的体验。如果将组播包转变为多个接收方地址不同的单播包发送给各个终端,受限于AP的处理能力,在终端数量多时易出现网络质量问题,影响用户体验。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组播业务处理方法与接入点,以保证组播业务的质量,提高用户体验。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组播业务处理方法,该方法包括:
接收第一组播报文;
生成第二组播报文和单播报文,所述第二组播报文和单播报文都为无线局域网帧,所述第二组播报文的净荷和所述第一组播报文的净荷相同,所述单播报文的净荷和所述第一组播报文的净荷相同,所述第二组播报文的接收方地址为组播地址,所述单播报文的接收方地址为单播地址,所述第二组播报文的基本服务集标识(英文:basic serviceset identifier,BSSID)为第一BSSID,所述单播报文的BSSID为第二BSSID,所述第一BSSID和所述第二BSSID不同;
发送所述第二组播报文和所述单播报文。
由于AP发送净荷相同的组播报文和单播报文,关联第一BSSID的终端接收组播报文,关联第二BSSID的终端接收单播报文。与同一个AP通信的不同终端,可分别以组播和单播模式接收报文,可以兼顾丢包重传的要求和AP的处理能力,以改善组播业务的质量,并提高用户体验。
其中,第一组播报文的目的媒体访问控制(英文:media access control,MAC)地址为组播地址。第一组播报文的净荷中包括网际协议(英文:internet protocol,IP)头,该IP头的目的IP地址为组播地址。因为单播报文的净荷和第一组播报文的净荷相同,单播报文的净荷中的目的IP地址为该组播地址。所以该单播报文的无线局域网帧头中的接收方地址为单播地址,但其目的IP地址为该组播地址。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第一个实现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获取终端的信号强度值;
如果所述终端的信号强度值超过强度阈值,则使所述终端关联第一VAP,所述第一VAP的BSSID为所述第一BSSID;
如果所述终端的信号强度值未超过所述强度阈值,则使所述终端关联第二VAP,所述第二VAP的BSSID为所述第二BSSID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596759.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型的配变电监测终端
- 下一篇:物联网智慧电源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