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多功能秸秆玉米联合收获机有效
申请号: | 201610587801.1 | 申请日: | 2016-07-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6105558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4-13 |
发明(设计)人: | 袁东明;郭玉忠;郭荣进;牛淑娟 | 申请(专利权)人: | 袁东明 |
主分类号: | A01D45/02 | 分类号: | A01D45/02;A01D43/06;A01D43/063;A01D43/073;A01D43/077;A01D43/08;A01D43/12;A01D34/73 |
代理公司: | 济南泉城专利商标事务所37218 | 代理人: | 张贵宾 |
地址: | 274100 山东省***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多功能 秸秆 玉米 联合 收获 | ||
1.一种多功能秸秆玉米联合收获机,包括有车体,所述车体上设有动力系统、传动系统、行走系统、转向系统、制动系统、安全系统,所述车体的前端悬挂有收获台(1)和输送槽(2),所述收获台的下面设有用于控制收获台升降的升降液压顶(6)和用于调整收获台高度的调整丝杆(7),所述输送槽的后上部安装有切刀连体风机(3),所述切刀连体风机的进料口承接输送槽输送的秸秆,所述切刀连体风机的出料口处设有连通车体后部秸秆箱的风筒(5)或高速输送带,所述风筒是通过风筒转向支点轴(4)铰接于切刀连体风机的出料口处的,所述高速输送带是设于切刀连体风机的切刀下后部,并把秸秆抛送到箱内的,其特征在于:所述收获台的最前端设有位于两侧的收拢器(8),所述的两侧的收拢器间连接有位于上端的推倒管(39),所述收拢器的底部设有高速锯片(9),所述收拢器是在高度方向上可叠加安装的组合式笼式收拢器,所述收获台的两侧安装有仿形板(10),所述仿形板的前上端安装有推倒轮(11),所述仿形板在贴近地面的位置安装有削刀(12),所述削刀的后面依次设有前、后两个上料轮(13),所述收获台的顶部安装有防缠绕喂入轮Ⅰ(14),所述防缠绕喂入轮Ⅰ与前、后上料轮配合实现秸秆的喂入,所述防缠绕喂入轮Ⅰ、后上料轮的后方分别设有上喂挤轮(15)、下喂挤轮(16),所述上喂挤轮和下喂挤轮配合实现对秸秆的挤压作用,所述收获台的下面还安装有灭茬刀(1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多功能秸秆玉米联合收获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槽的底部设有可漏土漏草的长型开口,所述输送槽包括有槽体(18),安装于槽体内前、后两端的前、后两个上料链轴(19),安装于两上料链轴上的上料链条(20),分布于上料链条上的上料齿板(21);所述两上料链轴中的主动轴轴头处设有安全销Ⅰ(19A),所述输送槽后部依次设有防缠绕喂入轮Ⅱ(22)和喂挤轮(23),所述防缠绕喂入轮Ⅱ、喂挤轮分别与后上料链轴配合实现将秸秆传送至后方的切刀连体风机。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多功能秸秆玉米联合收获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切刀连体风机的进料口处安装有可调式定刀片(24),所述切刀连体风机内的叶片边缘处安装有可调式动刀片(25);所述切刀连体风机通过皮带连接发动机(26),在切刀连体风机的切刀轴头与槽轮处设有安全销Ⅱ(26A),在皮带的外侧设置有张紧轮(27)。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多功能秸秆玉米联合收获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切刀连体风机的进风口处设置有进风口罩(28),所述进风口罩弯曲延伸至后上料链轴与可调式定刀片之间缝隙的下方。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多功能秸秆玉米联合收获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秸秆箱左右两侧的前三分之一设为固定式站厢(29),后三分之二设有位于两侧的活动式侧门(30),所述活动式侧门通过合页与固定式站厢联接,所述两侧的活动式侧门还通过合页与两扇后门(31)相连,所述秸秆箱的上部用合页联接有左右两扇加高活站厢(32),所述加高活站厢既可以作为秸秆箱的盖板,又可以立起来加高站厢。
6.根据权利要求1或5所述多功能秸秆玉米联合收获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秸秆箱的前上端设有压实绞龙(33),在绞龙上设有超压报警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多功能秸秆玉米联合收获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秸秆箱的底部安装有左右两个卸料液压顶(34),并且整个秸秆箱通过铰链(35)安装在车架上。
8.根据权利要求1 所述多功能秸秆玉米联合收获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车体上还设有玉米收获系统,所述玉米收获系统位于秸秆收获系统的上方,所述玉米收获系统包括有用于摘取玉米的摘穗辊式收获台(36)、用于输送玉米的果穗升运器(37)和用于储存玉米的果穗箱,其中,所述摘穗辊式收获台位于收获台的上方,所述果穗升运器位于输送槽、切刀连体风机和风筒的上方,所述果穗箱位于秸秆箱内部或上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袁东明,未经袁东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587801.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型工程雾化设备
- 下一篇:一种高效率、低能耗的矿物粉碎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