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稳定的DNA-RNA双链结构有效
| 申请号: | 201610570758.8 | 申请日: | 2016-07-19 |
| 公开(公告)号: | CN107630015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09 |
| 发明(设计)人: | 俞作仁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市东方医院 |
| 主分类号: | C12N15/113 | 分类号: | C12N15/113;A61K31/713;A61P35/00 |
| 代理公司: | 上海一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66 | 代理人: | 刘真真;黄丽珍 |
| 地址: | 20012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稳定 dna rna 链结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稳定的DNA‑RNA双链结构,所述的双链结构包括(i)miRNA单元序列,和(ii)RNA拉链单元序列,其中,所述RNA拉链单元序列的5’端与miRNA单元序列的5’端结合,所述RNA拉链单元序列的3’端与miRNA单元序列的3’端结合,所述RNA拉链可将miRNA分子首尾相连形成一个稳定长链结构,且所述RNA拉链单元序列中有1‑3个nt不与miRNA单元序列结合。本发明的DNA‑RNA双链结构可以用于抑制miRNA单元的生物学活性,无生物学毒性,具有高亲和力、高特异性、高稳定性的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稳定的DNA-RNA双链结构。
背景技术
真核细胞中已经有上千个miRNA序列被发现和预测。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miRNA与疾病密切相关,在多种疾病中,包括癌症,miRNA表达异常。上千种miRNA分子,只有个别功能明确,大多数miRNA在体内的调控功能,以及与疾病的关系未知。
许多miRNA分子被证实是致病miRNA,比如miR-21促进肿瘤发生。特异降低这些miRNA的表达水平,或者特异阻断其生物学功能,被视为具有临床应用前景的一种基因治疗手段。当前,化学修饰的miRNA抑制剂被广泛应用,修饰包括添加2′-O甲基化,带有2′-O结合4'-C亚甲基桥形成高亲和力的RNA锁核酸结构等。化学修饰后的miRNA抑制剂与miRNA结合能力加强了,但阻断miRNA功能的效果及持久性是评判miRNA抑制剂的金标准。常用的miRNA抑制剂包括:
a)反义miRNA寡核苷酸(anti-miRNA oligonucleotide,AMO)是一种单链的由17~22个核苷酸组成的分子,常伴有化学修饰,通常的修饰方式是2′-O-甲基团修饰。AMO能够直接抑制某一特殊的miRNA。即通过碱基配对原则与目的miRNA相结合,然后特异性抑制其功能。反义寡核苷酸敲低miRNA基因表达的作用效果有限,作用时间不持久。
b)铆定核酸(locked nucleic acid,LNA)是对ASO进行LNA修饰后的产物。所谓LNA技术指的是通过引入2′-O,4’-C亚甲基桥形成高亲和力。LNA反义miRNA的作用机制与ASO和AMO的作用机制相同,但是它具有高稳定性和更高的与靶标特异性亲和的优势。
c)miRNA-sponge(miRNA海绵),携带一个具有miRNA多结合位点的基因序列。导入到细胞后,随载体基因转录,该序列以一种高亲和力占据细胞中的内源性miRNA,从而阻断靶基因与miRNA之间的结合。缺点是作用效果有限,机制复杂,效果不稳定,成本高。
d)miRNA屏障(miR-Mask),是与miRNA的靶基因结合位点100%互补的一条小分子序列,理论上能够与靶基因以更高的互补性和亲和力结合,优先占据靶基因的结合位点,阻断内源性miRNA与该靶基因的结合。缺点是其抑制作用不稳定,效果有限,复杂的调节机制,此种方法应用并不广泛。
因此,本领域迫切需要开发新的、稳定的miRNA抑制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效果稳定持久的miRNA抑制剂。
在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稳定的DNA-RNA双链结构,所述的双链结构包括
(i)miRNA单元序列,所述miRNA单元的数量为p,和
(ii)RNA拉链单元序列,所述的RNA拉链单元的数量为g,
其中,所述各RNA拉链单元序列为单链,并且各RNA拉链单元序列5’端与miRNA单元序列的5’端结合,所述各RNA拉链单元序列的3’端与miRNA单元序列的3’端结合,且所述RNA拉链单元序列中有连续0-3个nt不与miRNA单元序列结合;
并且,p和g为正整数,p+g≥3,且|p-g|≤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市东方医院,未经上海市东方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57075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