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阻燃无缝内衣在审
申请号: | 201610569083.5 | 申请日: | 2016-07-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7620151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1-23 |
发明(设计)人: | 段胜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杭州威垒特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D04B1/24 | 分类号: | D04B1/24;D04B1/1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0021 浙江省杭州***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阻燃 无缝 内衣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内衣纺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阻燃无缝内衣。
背景技术
无缝内衣是采用专用的无缝针织机生产的一次性成型服装。无缝内衣采用固定的筒径和针数,通过组织和原料变化制得三维曲面形态,其结构设计有别于普通针织或机织面料裁剪缝制服装,四肢以外的躯干部位一般不做裁剪缝接和各类缝线。它从纱线到成衣,实现了不需裁剪和缝合,使颈、腰、臀等部位无需接缝,集舒适、体贴、时尚于一体。
无缝针织内衣服装使用原料以弹性纤维为主体。品种有弹力锦纶包芯纱、弹力棉或混纺包芯纱和弹力涤纶包芯纱等。现在的人们希望内衣不仅能满足穿着的需要,还希望其具有阻燃等特殊功效,目前,市面上的无缝内衣一般不带阻燃功能,在遇火宅时起不到保护人体的作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了一种柔软舒适,透气,抗静电,悬垂爽滑的阻燃无缝针内衣。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阻燃无缝内衣,该内衣是采用100%阻燃粘胶长丝根据无缝针织技术织造而成。
作为优选,该内衣是采用无缝针织机织造而成。
作为优选,所述的阻燃粘纤是以棉或木纤维为原料生产的纤维素纤维。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设计思想及有益效果是:
粘纤主要是以棉或木纤维为原料生产的纤维素纤维,其最大特点是与天然棉纤维的某些服用性能极为相似,如吸湿、透气、易染色、抗静电和易纺等性能。但粘纤较天然棉纤维的本质更纯正。
人体皮肤表层水份在12-15%时,皮肤光滑而有弹性。一旦皮肤缺水就会变得干燥,继之粗燥,久之就会出现皱纹。因此,要求纺织品必须具备一定的吸湿性、透气性,用纤维12-14%的回潮率来保证皮肤表层12-15%的含水率。粘纤的回潮率为12-14%,其回潮率非常符合人体皮肤含湿的要求。天热时透气、吸汗;天冷时能保湿,不产生静电,柔软舒适,特别符合人体皮肤生理需求。粘纤的这一主要特点是因为其含有大量亲水基团[-羟基(-OH)]的纤维素大量分子能吸附水分子,并起到水化作用,同时,粘纤的结晶度比其它纺织纤维低的特性所决定的。
冬天空气过于干燥,人体皮肤和服装之间容易产生静电,高者瞬间静电压可达上万伏,会对人体造成损害。要消除人体带静电,最重要的一条不要穿合成纤维内衣,也不要让合成纤维的面料与皮肤接触。从纤维电阻值来看,应该穿粘胶纤维、棉和麻。可是,用麻纤维做内衣夏天穿还可以,若要在其它季节显然并不舒服。因此一般穿棉的比较多,但是棉纤维的含湿性远不及粘胶纤维,而且粘胶纤维的柔软性也要比棉纤维还好。因此从人体皮肤保湿和穿着柔软舒适,以及纤维的电阻值来看,科学健康的消费观念是选择穿粘胶纤维,用粘胶纤维面料做内衣是最合适的。
粘纤是对棉纤维以及其它天然纤维进行纤维素提纯,并连续不断抽制成的纤维素纤维。粘纤的生产过程决定了它比棉花等其它纤维更长的特性,而粘纤含湿性能出色,具有超强的抗静电性能,不会产生附着在身体上的感觉,单纤维结构紧密,比重比棉高,因而悬垂且十分滑爽,这是其它纤维所无法比拟的。同时,由于所采用的粘胶纤维本身具有阻燃性,因此面料不会因使用时间和洗涤次数降低或丧失阻燃性能,具有永久阻燃特性。
无缝内衣是采用专用的无缝针织机生产的一次性成型服装。无缝内衣采用固定的筒径和针数,通过组织和原料变化制得三维曲面形态,其结构设计有别于普通针织或机织面料裁剪缝制服装,四肢以外的躯干部位一般不做裁剪缝接和各类缝线。它从纱线到成衣,实现了不需裁剪和缝合,使颈、腰、臀等部位无需接缝,集舒适、体贴、时尚于一体。
无缝内衣服装使用原料以弹性纤维为主体。品种有弹力锦纶包芯纱、弹力棉或混纺包芯纱和弹力涤纶包芯纱等。在编织过程中都是以上述弹力包芯纱分别与纯棉纱、混纺纱、锦纶丝、涤纶丝、丙纶丝、绢丝或再生纤维素纤维如莫代尔、天丝、竹纤维、大豆蛋白纤维等原料进行交织,大多数服装都是用二种或二种以上的原料。原料的多样化可以充分体现和突出无缝内衣的特色和优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州威垒特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杭州威垒特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56908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