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全合成高速铜拉丝液在审
申请号: | 201610555020.4 | 申请日: | 2016-07-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7619708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1-23 |
发明(设计)人: | 孙兰凤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市澳路浦润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0M173/02 | 分类号: | C10M173/02;C10N10/02;C10N30/04;C10N30/06;C10N30/10;C10N30/12;C10N30/16;C10N30/18 |
代理公司: | 天津盛理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2209 | 代理人: | 陈娟 |
地址: | 300380 天***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合成 高速 拉丝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润滑油领域,涉及铜拉丝液,尤其是一种全合成高速铜拉丝液。
背景技术
电线电缆、漆包线等所用铜线都是通过水箱拉丝机拉拔而成的,随着现代工业的飞速发展,拉拔速度
越来越高(有的是多头拉拔),对铜线表面质量要求亦大幅提高,同时环保要求也越来越严重。在我国线缆行业及铜材、漆包线行业的铜丝拉制过程,普通存在氧化变色,发黑等现象,春、夏季更为严重。随着现有高速机的普及,拉丝速度已大为提高,矛盾越来越突出。对此种种问题及其关系这样就对与铜线直接接触的拉丝润滑剂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早期常用的拉丝润滑剂是以矿物油为主成分的皂化油,为提高润滑性,常添加动、植物油脂,为提高乳化稳定性大多添加水溶性脂肪酸皂、磺化蓖麻油等。皂化油的主要缺点是在铜线拉拔情况下,发生摩擦化学反应生成铜皂,脂肪酸铜皂是疏水的,易于沉积在金属表面,引起断丝并弄脏铜线,同时润滑剂消耗大增,严重时引起破乳,缩短使用寿命。动、植物油脂具有良好的润滑性,但由于大量双键的存在,易于氧化变质,拉拔过程中易碳化出现黑色污染物,磺化蓖麻油由于含有硫,易腐蚀铜丝,使铜丝的抗氧化性能大幅降低,表面质量不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长寿命全合成型水溶性铜线拉丝液。
本发明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全合成高速铜拉丝液,其组分及质量百分含量为:
三乙醇胺:5-10%
酰胺已酸三乙醇胺盐:5-9%
聚乙二醇:8-15%
特殊胺:0.5-3.0%
EDTA二钠:0.5-2.0%
T706:0.1-0.5%
二甘醇:3.0-6.0%
聚醚1740:3.0-6.0%
癸二酸:1.5-4.0%
二乙醇胺:6.0-12.0%
MBM杀菌剂:0.5-1.5%
消泡剂:0.03-0.15%
水:余量。
而且,所述的消泡剂为乳化硅油。
而且,所述的特殊胺为二甘醇胺。
本发明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
1、本发明是由聚醚润滑剂与合成酯润滑剂、表面活性剂、消泡剂、杀菌剂、防氧化剂、防锈剂等精心调配而成的长寿命全合成型水溶性铜线拉丝液。
2、本发明低气味,具有优良的润滑性、清洗性和铜腐蚀抑制性。
3、本发明由于配方兼顾了铜线拉制过程中润滑与清洗的两个重要因素,使之具有良好的润滑性,同时又具有优异的清洗性能。
4、本发明在铜线高速拉制时,能保证模具和塔轮不粘铜粉和铜泥,并使模具和塔轮寿命大大延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述,以下实施例只是描述性的,不是限定性的,不能以此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1
一种全合成高速铜拉丝液,其组分及质量百分含量为:
三乙醇胺:5%
酰胺已酸三乙醇胺盐:9%
聚乙二醇:8%
二甘醇胺:3.0%
EDTA二钠:0.5%
T706:0.5%
二甘醇:3.0%
聚醚1740:6.0%
癸二酸:1.5%
二乙醇胺:12.0%
MBM杀菌剂:0.5%
乳化硅油:0.15%
水:余量。
实施例2
一种全合成高速铜拉丝液,其组分及质量百分含量为:
三乙醇胺:10%
酰胺已酸三乙醇胺盐:5%
聚乙二醇:15%
二甘醇胺:0.5%
EDTA二钠:2.0%
T706:0.1%
二甘醇:6.0%
聚醚1740:3.0%
癸二酸:4.0%
二乙醇胺:6.0%
MBM杀菌剂:1.5%
乳化硅油:0.03%
水:余量。
实施例3
一种全合成高速铜拉丝液,其组分及质量百分含量为:三乙醇胺:7%
酰胺已酸三乙醇胺盐:7%
聚乙二醇:12%
二甘醇胺:2%
EDTA二钠:1.5%
T706:0.3%
二甘醇:4%
聚醚1740:4.5%
癸二酸:2.5%
二乙醇胺:8%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市澳路浦润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天津市澳路浦润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55502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根茎类与叶类蔬菜的鱼菜共生系统
- 下一篇:油茶籽油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