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全固态电致变色玻璃在审
申请号: | 201610550020.5 | 申请日: | 2016-07-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7621737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1-23 |
发明(设计)人: | 武利铭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利铭 |
主分类号: | G02F1/153 | 分类号: | G02F1/153;G02F1/155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亿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350 | 代理人: | 刘忠祥 |
地址: | 214064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固态 变色 玻璃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致变色玻璃技术领域,广泛应用于大厦玻璃、飞机、高铁、汽车、智能家居家电、智能建筑等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电致变色是指材料的光学属性(反射率、透过率、吸收率等)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发生稳定、可逆的颜色变化的现象,在外观表现上表现为颜色和透明度的可逆变化。具有电致变色性能的材料称为电致变色材料,电致变色材料是一种新型功能材料,在信息、电子、能源、建筑以及国防等方面都有广泛的用途。用电致变色材料做成的器件称为电致变色器件。
据统计,当前我们建筑物的耗能约占社会总能耗的28%,中国大陆地区目前还没有任何一家企业掌握或实现大面积智能电致变色玻璃产业化,今后利用大面积智能电致变色玻璃技术发展健康、节能、舒适的绿色智能建筑是保证未来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全固态电致变色玻璃,尤其可实现大面积玻璃的整体电致变色,成本低,良率高且稳定,克服现有技术中大面积(>0.5m*0.5m)电致变色玻璃中间驱动电压不足的技术缺陷,具备变色迅速,稳定性高且均匀的优点。
技术方案: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全固态电致变色玻璃,玻璃截面层由一侧面至另一侧面依次为透明玻璃基板、第一金属线路电极层、第一透明导电层、电致变色总层、第二透明导电层和第二金属线路电极层。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在第一金属线路电极层上面和填充在第一金属线路电极层线路之间,且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的厚度大于等于第一金属线路电极。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和第二透明导电层的材质为ITO、TCO、AZO或者FTO等透明导电材料。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和第二透明导电层的厚度都为100-1000nm。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金属线路电极层为磁控溅射沉积膜层,膜层为Mo层、Al层、或者为由一侧至另一侧Mo、Al及Mo依次组合的组合层;膜层经过涂布、曝光、显影、刻蚀、剥膜、清洗等工艺流程形成预先设计图形。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金属线路电极层的厚度为50-1000nm。
进一步的,所述电致变色总层由一侧至另一侧包括电致变色层和电致变色过渡层,电致变色离子存储层和离子传导层,所述电致变色过渡层的含氧量高于电致变色层的含氧量,所述电致变色过渡层覆设在所述电致变色层的表面;所述电致变色离子存储层和离子传导层的相对位置可互换,或者离子传导层位于电致变色离子存储层两侧。
进一步的,所述离子传导层提供锂离子,所述电致变色离子存储层存储锂离子。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金属线路电极采用网印印刷有银浆或者纳米银;或者使用金属网格(metal mesh)技术形成预先设计图形,线宽小于30um。
进一步的,第一金属线路电极层和第二金属线路电极层根据预先设计把金属线路引到玻璃边缘预先设计位置,然后利用焊接贴合或太阳能电池板电极技术接入导线,引出电极。
有益效果:传统方式是电致变色玻璃器件膜层制作完毕后,再进行电极制作,需要复杂的激光划线工艺,先把第一透明导电层上层的膜层划开再引入电极,对设备及人员水平要求极高,且稳定性差,良率低,大面积变色难度大。本发明产品制备的工艺简单,产能高,省去了复杂的激光工艺,保留简单的激光工艺,提高了产品的性能和可靠性。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发明的截面层的结构示意。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更进一步的说明。
如附图1,全固态电致变色玻璃,玻璃截面层由一侧面至另一侧面依次为透明玻璃基板1、第一金属线路电极层2、第一透明导电层3、电致变色总层、第二透明导电层6和第二金属线路电极层7。
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3在第一金属线路电极层2上面和填充在第一金属线路电极层2线路之间,且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3的厚度大于等于第一金属线路电极层2。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3和第二透明导电层6的材质为ITO或者TCO或者AZO或者FTO等透明导电材料。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3和第二透明导电层6的厚度都为100-1000nm。所述第一金属线路电极层2为磁控溅射沉积膜层,膜层为Mo层、Al层、或者为由一侧至另一侧Mo、Al及Mo依次组合的组合层。膜层经过涂布、曝光、显影、刻蚀、剥膜、清洗等工艺流程形成预先设计图形。所述第一金属线路电极2的厚度为50-1000n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利铭,未经武利铭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55002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遥控器发射管管脚的成形模具
- 下一篇:一种多方位角铁切断冲孔模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