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磁流变弹性体与磁流变液的盘式阻尼器有效
申请号: | 201610548710.7 | 申请日: | 2016-07-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6051025B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29 |
发明(设计)人: | 刘文涛;罗一平;任洪娟;杨斌;陆雯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
主分类号: | F16F9/53 | 分类号: | F16F9/53;F16F9/32 |
代理公司: | 上海科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31225 | 代理人: | 宣慧兰 |
地址: | 20162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流变 弹性体 阻尼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磁流体阻尼器,尤其是涉及一种基于磁流变弹性体与磁流变液的盘式阻尼器。
背景技术
磁敏智能软材料(也被称为磁流变材料)是一类多功能复合材料,通过将微米或纳米级的软磁性颗粒分散在不同种类的载体中制备而成.由于其流变性能可以随外加磁场连续、快速、可逆地变化,磁敏智能软材料在建筑、振动控制和汽车工业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地应用并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根据磁敏智能软材料在无外加磁场条件下的物理状态和基体的种类,目前可将其大致分为磁流变液和磁流变弹性体。磁流变液与磁流变弹性体在施加的磁场时,会产生剪切力,在外力作用下生成相应的阻尼力。
磁流变液阻尼器在减震,虚拟现实,医疗康复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磁流变液阻尼器应用于汽车悬架,座椅的减震,具有可调节,智能化的优点。应用于大型桥梁的减震抗震,相比于传统的阻尼器,磁流变液阻尼器可调性更好,减震效果显著。目前磁流变阻尼器领域主要是磁流变液线性阻尼器,对于磁流变盘式阻尼器的利用比较少。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双重阻尼,效果好、结构紧凑、易于引线、转动平稳的基于磁流变弹性体与磁流变液的盘式阻尼器。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基于磁流变弹性体与磁流变液的盘式阻尼器,该盘式阻尼器包括转轴、阻尼器壳体以及设置在阻尼器壳体内部的转盘、线圈和阻尼组件,所述的阻尼器壳体为中空的圆盘式结构,所述的转轴下端依次穿过设置在阻尼器壳体两表面的圆心处且与转轴间隙配合的轴孔,所述的转盘和线圈以转轴为中心由内向外依次设置,所述的转盘通过键与转轴共同转动,所述的阻尼组件包括磁流变弹性体和磁流变液,填充在阻尼器壳体内部除转轴、转盘和线圈之外的空间中。
所述的阻尼器壳体包括通过螺栓固定连接的上端盖和下壳体,所述的上端盖为一圆形盖板,其内表面开设有一圆形凹槽,所述的下壳体为一U形壳体,其内表面与转盘之间设有第一间隙。
所述的磁流变弹性体嵌设在圆形凹槽中,并与转盘之间设有第二间隙,所述的第二间隙中填充磁流变液。
所述的圆形凹槽与转盘面积相同。
所述的下壳体外缘处开设有引线孔,所述的线圈通过引线孔与外部连接。
所述的转轴下端与下壳体底面齐平。
所述的第二间隙厚度为1-2mm。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一、双重阻尼,效果好:本发明将磁流变液与磁流变弹性体组合使用,使整个阻尼器的产生的剪切力变大,生产成本降低,易于操作。
二、结构紧凑:磁流变弹性体粘接与上端盖的凹槽中,使得阻尼器的结构更加的紧凑。
三、易于引线:在下壳侧面开有小孔,引出线圈的导线。
四、转动平稳:转轴与转盘通过键连接,使得转盘转动更加的稳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1a)为主视图,图(1b)为俯视图,图(1c)为主剖视图。
图2为下壳体结构示意图,其中,图(2a)为主视图,图(2b)为俯视图,图 (2c)为主剖视图。
图3为上端盖结构示意图,其中,图(3a)为主视图,图(3b)为俯视图,图 (3c)为主剖视图。
图4为转盘结构示意图,其中,图(4a)为主视图,图(4b)为俯视图,图(4c) 为主剖视图。
图5为转轴结构示意图,其中,图(5a)为主视图,图(5b)为俯视图,图(5c) 为主剖视图。
图6为键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6a)为主视图,图(6b)为俯视图,图(6c) 为主剖视图。
其中,1、转轴,2、上端盖,3、下壳体,4、磁流变弹性体,5、转盘,6、键,7、螺栓,8、磁流变液,9、线圈,10、引线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
如图1-6所示,一种磁流变阻尼器包括转轴1,上端盖2,下壳体3,磁流变弹性体4,转盘5,键6,螺栓7,磁流变液8,线圈9。转盘5与下壳体3接触,线圈9布置在转盘5的外围,线圈9 的导线经引线孔10接出,在上端盖开有凹槽,将磁流变弹性体4粘接于 凹槽内,磁流变液8加注在转盘5与磁流变弹性体4之间,在下壳体3与上端盖2中心开有圆孔,如图5所示的转 轴1与两孔间隙配合 ,方便其转动,转盘5上开有键槽,转 轴1通过如图6所示的键6与转盘5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未经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54871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