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苄胺-N,N-双亚甲基膦酸三聚氰胺盐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610514639.0 | 申请日: | 2016-07-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6046049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4-27 |
发明(设计)人: | 李艳军;叶永浩;钱芳;余文杰;孙少学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C07F9/38 | 分类号: | C07F9/38;C07D251/54;C08K5/5317 |
代理公司: | 湖北武汉永嘉专利代理有限公司42102 | 代理人: | 邬丽明 |
地址: | 430081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苄胺 甲基 三聚 氰胺盐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磷-氮类膨胀型阻燃剂,具体涉及一种苄胺-N,N-双亚甲基膦酸三聚氰胺盐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背景技术
传统的阻燃剂由于存在卤素原子、添加量大、发烟量大,容易产生有毒、有腐蚀性气体等严重不足正被新一代环保型阻燃剂所替代,含膨胀型阻燃剂的基体在燃烧时表面会生成炭质泡沫层,起到隔热、隔氧、抑烟、防滴等功效,具有优良的阻燃性能,而且低烟、低毒、无腐蚀性气体产生,磷-氮类膨胀型阻燃剂则是环保型阻燃剂的重要研究方向,它也是实现阻燃剂无卤化的有效途径之一。
磷-氮类膨胀型阻燃剂具有低毒、低发烟量和无熔滴等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聚合物的阻燃,并显示出良好的阻燃效果。同时,磷-氮类膨胀型阻燃剂通常由酸源、炭源和气源三部分组成,在受热时,能在聚合物表面形成致密的多孔泡沫炭层,该层既可以阻止内层基体材料的进一步降解,又可阻止热量和氧气向基体材料的传递,从而发挥阻燃作用。磷-氮类膨胀型阻燃剂符合未来阻燃剂的研究开发方向,是一种环保的绿色阻燃剂,已经成为国内外最为活跃的阻燃剂研究领域之一。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而提出一种苄胺-N,N-双亚甲基膦酸三聚氰胺盐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其为磷-氮类膨胀型阻燃剂,具有优异的热稳定性、很高含量的酸源、较高的成炭率、良好的阻燃抑烟效果以及低毒、无腐蚀性气体产生等特点,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是膨胀型阻燃剂的重要发展方向。
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苄胺-N,N-双亚甲基膦酸三聚氰胺盐,其由苄胺-N,N-双亚甲基膦酸与三聚氰胺反应制得,苄胺-N,N-双亚甲基膦酸与三聚氰胺的反应配比按摩尔比为1.0:1.0~5.0,所述的苄胺-N,N-双亚甲基膦酸由苄胺、甲醛和亚磷酸按照摩尔比0.5~1.5:1.0~5.0:1.0~5.0反应制得。
所述的苄胺-N,N-双亚甲基膦酸按摩尔配比计为苄胺、甲醛和亚磷酸=0.5:1.0:1.0反应制得。
所述的苄胺-N,N-双亚甲基膦酸三聚氰胺盐的制备方法,包括有以下步骤:
(1)苄胺-N,N-双亚甲基膦酸制备
按苄胺︰甲醛︰亚磷酸的摩尔比=0.5~1.5︰1.0~5.0︰1.0~5.0,准备苄胺、甲醛和亚磷酸备用;在装有回流装置、搅拌装置和恒压滴液漏斗的三颈瓶中,分别加入苄胺、亚磷酸和甲醛,反应持续搅拌回流20~24h,待反应结束后,冷却至室温,析出大量固体,分别用稀盐酸和去离子水洗涤,干燥,得白色固体,即为苄胺-N,N-双亚甲基膦酸;
(2)苄胺-N,N-双亚甲基膦酸三聚氰胺盐的制备
按苄胺-N,N-双亚甲基膦酸﹕三聚氰胺的摩尔比=1.0:1.0~5.0,准备步骤(1)所得的苄胺-N,N-双亚甲基膦酸和三聚氰胺备用;在25~80℃下,在装有搅拌装置和回流装置的三口瓶中,分别加入苄胺-N,N-双亚甲基膦酸和三聚氰胺,再加入去离子水和N,N二甲基甲酰胺,搅拌回流7~10h,待反应结束后,将所得产物用冰水浴冷却,抽滤,水洗,干燥至恒重,得白色固体,即为苄胺-N,N-双亚甲基膦酸三聚氰胺盐。
本发明所述的苄胺-N,N-双亚甲基膦酸三聚氰胺盐的结构式如下:
其反应的基本原理是:
本发明与现有阻燃剂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与一般工艺中采用的阻燃剂相比,苄胺-N,N-双亚甲基膦酸三聚氰胺盐阻燃剂克服了一般阻燃剂添加量大、产生烟雾、产生腐蚀性气体、放出有毒气体、影响材料的力学性能和对环境有污染等缺点,而具有低毒、低烟、无腐蚀性气体放出、高效环保等优点是未来膨胀型阻燃剂的重要发展方向。而本发明中的阻燃剂具有一定的高分子特性,与被处理的基体能够很好地相容,对基体理化性能影响很少;该阻燃剂受热时可分解放出水和三聚氰胺起阻火作用;在受热时可发生P-N协同阻燃效应,能在基体表面生成均匀致密的炭质层,具有良好的隔热、隔氧、阻燃和抑烟作用,并可有效阻止熔融滴落现象,阻止火焰的传播和蔓延;阻燃剂的热解温度与被阻燃材料的降解温度能达到最佳匹配。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科技大学,未经武汉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51463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烫骨碎补配方颗粒特征图谱及其建立方法
- 下一篇:多功能合成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