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制动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610511350.3 | 申请日: | 2016-07-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5952818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1-12 |
发明(设计)人: | 肖平;郑桂文;时培成;潘道远;唐冶;王建平;王天星;韩利敏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工程大学 |
主分类号: | F16D55/224 | 分类号: | F16D55/224;F16D49/00;F16D65/14;F16D121/04;F16D121/14;F16D125/26 |
代理公司: | 芜湖安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34107 | 代理人: | 朱顺利 |
地址: | 241000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制动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制动系统。
背景技术
一般制动器都是通过其中的固定元件对旋转元件施加制动力矩,使后者的旋转角速度降低,凡利用固定元件与旋转元件工作表面的摩擦而产生制动力矩的制动器都成为摩擦制动器。
当前的制动系统主要是盘式和鼓式,鼓刹与盘刹各有利弊。在刹车效果上,盘刹和鼓刹的相差并不大;散热性上,盘刹要比鼓刹散热快;在灵敏度上,盘刹会更高些,不过在下雨天道路泥泞的情况下当刹鼓粘了泥沙后刹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这也是盘刹的缺点;费用方面,鼓刹较盘刹更低,而且使用寿命更长。总的来说,它们大多结构复杂、造价昂贵且对环境变化是适应性较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提供一种制动系统,目的是提高制动可靠性和安全性。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为:制动系统,包括:
主轴,其上设有刹车盘;
第一制动装置,其用于对刹车盘提供制动力;
第二制动装置,其用于对主轴提供制动力;
第一操纵装置,其与第一制动装置和第二制动装置连接,且用于对制动时产生作用于第一制动装置和第二制动装置的操纵力;以及
第二操纵装置,其与第一操纵装置连接,且用于对制动时产生作用于第一制动装置和第二制动装置的操纵力。
所述第一制动装置包括在所述刹车盘两侧设置的制动钳、设置于制动钳上且可以在两侧压紧到刹车盘上的制动摩擦衬片和与制动钳连接且为可旋转设置的夹紧杆,所述第一操纵装置和所述第二操纵装置产生的作用力作用于夹紧杆上。
所述第二制动装置包括可旋转的设置于所述主轴外侧且对主轴提供制动力的抱闸块和与抱闸块连接且用于将所述第一操纵装置和所述第二操纵装置产生的作用力传递至抱闸块并使其旋转的传动机构。
所述传动机构包括导轨、与导轨为滑动连接的滑块、与滑块连接且用于接受所述第一操纵装置和所述第二操纵装置产生的作用力的传动杆以及与滑块和所述抱闸块连接的拉索。
所述第一操纵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操纵件、第一主拉杆、第一转向节、第一横拉杆和凸轮轴,凸轮轴具有与所述第一制动装置连接和/或接触的第一凸轮以及与所述第二制动装置连接和/或接触的第二凸轮。
所述第一转向节为可旋转设置,所述第一横拉杆一端与转向节转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凸轮轴转动连接。
所述第二操纵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二操纵件、单向传动机构、第二主拉杆、第二转向节和第二横拉杆,第二横拉杆与所述第一转向节连接。
所述第二转向节为可旋转设置,所述第二横拉杆的一端与第二转向节转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转向节转动连接。
所述单向传动机构为棘轮机构。
所述单向传动机构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二操纵件上的驱动棘爪和与驱动棘爪相配合的棘轮,所述第二主拉杆与棘轮转动连接。
本发明的制动系统,通过设置第一制动装置和第二制动装置相配合共同实现主轴和制动盘的制动,可以提高制动可靠性和安全性,制动效果好。
附图说明
本说明书包括以下附图,所示内容分别是:
图1是本发明制动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第一制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第一制动装置处于夹紧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第二制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第一操纵装置与第二操纵装置的装配图;
图6是第二操纵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第一操纵装置与冷却装置的装配图;
图8是冷却装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9是液压缸的剖视图;
图中标记为:
1、主轴;2、刹车盘;3、第一制动装置;31、制动钳;32、制动摩擦衬片;33、夹紧杆;4、第二制动装置;41、抱闸块;42、导轨;43、滑块;44、传动杆;45、拉索;5、第一操纵装置;51、第一操纵件;52、第一主拉杆;53、第一转向节;54、第一横拉杆;55、中心轴;56、第一凸轮;57、第二凸轮;6、第二操纵装置;61、第二操纵件;62、第二主拉杆;63、第二转向节;64、第二横拉杆;65、驱动棘爪;66、棘轮;67、转轴;68、制动棘爪;7、冷却装置;71、油箱;72、第一油管;73、第二油管;74、第三油管;75、第四油管;76、缸筒;77、活塞;78、复位弹簧;79、活塞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工程大学,未经安徽工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51135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电动搬运车
- 下一篇:一种多层粉末冶金高强度轴承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