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立式冷却装置及其使用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1610503955.8 | 申请日: | 2016-06-30 |
| 公开(公告)号: | CN107557509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1-09 |
| 发明(设计)人: | 周浩宇;贺新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冶长天国际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
| 主分类号: | C21B13/00 | 分类号: | C21B13/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卓恒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11394 | 代理人: | 唐曙晖 |
| 地址: | 410007***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立式 冷却 装置 及其 使用方法 | ||
1.一种立式冷却装置(1),包括立式冷却筒(2),立式冷却筒(2)的顶部设有进料口(4),立式冷却筒(2)的底部设有出料口(5),其特征在于:立式冷却筒(2)的外围设有冷却套(3),冷却套(3)和立式冷却筒(2)之间设有空隙或间隙(30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套(3)为水冷套或风冷套。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冷套的上部设有水冷套上部进水口(302),水冷套的下部设有水冷套下部出水口(303),或
所述水冷套的下部设有水冷套下部进水口(304),水冷套的上部设有水冷套上部出水口(305)。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风冷套的上部设有风冷套上部进风口(306),风冷套的下部设有风冷套下部出风口(307),或
所述风冷套的下部设有风冷套下部进风口(308),风冷套的上部设有风冷套上部出风口(309)。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立式冷却筒(2)的下部设有冷却风进风口(6),立式冷却筒(2)的上部设有冷却风出风口(7)。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空隙或间隙(301)内设有肋片(8);优选肋片(8)为螺旋肋片。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肋片(8)设置在立式冷却筒(2)的外壁,或者,肋片(8)设置在冷却套(3)的内壁上。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在立式冷却筒(2)内的上部,在进料口(4)下部设有散料装置(9);优选散料装置(9)为伞状结构;更优选伞状结构上设有通气孔(901)。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料口(5)上方设有卸料阀(10);优选卸料阀(10)为双层卸料阀;优选,出料口(5)下方设有输料机(11)。
10.根据权利要求5-9中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风进风口(6)的数量为1-20个,优选为2-10个,更优选为3-8个,和/或
所述立式冷却筒(2)还包括进风装置(12),进风装置(12)通过进风支管(1201)与冷却风进风口(6)连接,优选进风装置(12)为环形布管式进风装置。
11.一种立式冷却装置的使用方法或使用如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装置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物料(16)从进料口(4)进入立式冷却筒(2)内,同时,冷却风(13)通过进风装置(12)从冷却风进风口(6)进入立式冷却筒(2)内,物料(16)与冷却风(13)接触换热,物料(16)进入立式冷却筒(2)下部,物料(16)从出料口(5)排出,冷却风(13)与物料(16)换热后从冷却风出风口(7)排出;
(2)冷却水(14)从冷却套上部进水口(302)或冷却套下部进水口(304)进入冷却套(3),冷却水(14)在肋片(8)的引导下,围绕立式冷却筒(2)外侧流动,对筒壁进行冷却换热,冷却水(14)从水冷套下部出水口(303)或水冷套上部出水口(305)排出;或
风冷套冷却风(15)从风冷套上部进风口(306)或风冷套下部进风口(308)进入冷却套(3),风冷套冷却风(15)在肋片(8)的引导下,围绕立式冷却筒(2)外侧作螺旋状单向流动,与筒壁进行冷却换热,进而与筒壁内的物料进行非接触式换热,从风冷套下部出风口(307)或风冷套上部出风口(309)排出。
12.根据权力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1)中,物料(16)从进料口(4)进入,先与散料装置(9)接触,然后落入立式冷却筒(2)内,和/或
物料(16)经过卸料阀(10)从出料口(5)排出至输料机(11),送往后续工序。
13.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风(13)为不含氧气的冷却风,优选冷却风(13)为氮气。
14.一种DRI用立式水-风复合冷却装置,它采用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装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冶长天国际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未经中冶长天国际工程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503955.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高炉冲渣水余热利用系统及方法
- 下一篇:一种处理冶金除尘灰的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