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具有高耐蚀性的7N01铝合金型材及其制备和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610489972.0 | 申请日: | 2016-06-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7541624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0-22 |
发明(设计)人: | 姜海昌;王昀立;闫德胜;李召明;张舵;戎利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22C21/10 | 分类号: | C22C21/10;C22C1/03;C22F1/053 |
代理公司: | 沈阳优普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21234 | 代理人: | 张志伟 |
地址: | 110016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具有 高耐蚀性 n01 铝合金 及其 制备 应用 | ||
本发明涉及铝合金生产制造技术领域,具体说是一种具有高耐蚀性的7N01铝合金型材及其制备和应用。按元素重量百分比计,7N01铝合金型材成分范围为,Zn:4.0~5.0%;Mg:1.0~2.0%;Mn:0.2~0.7%;Si:0.08~0.20%;Cr:≤0.30%;Zr:≤0.25%;Ti:≤0.20%;余量为铝和不可避免的杂质。本发明通过合理的控制7N01铝合金型材中的Si含量,提高了7N01铝合金型材的耐蚀性。与此同时,本发明打破了7N01铝合金型材传统的成分设计中认为杂质元素Si含量越低,性能越好的设计理念,降低了工业生产控杂的难度,并大幅度降低了工业冶炼的成本。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铝合金生产制造技术领域,具体说是一种具有高耐蚀性的7N01铝合金型材及其制备和应用。
背景技术:
铝合金因其具有密度低、强度高、加工性好、美观等特点,而成为当今轻质材料的研究热点,同时是高速列车车体轻量化的首选材料。20世纪50年代,日本率先提出发展高速铁路,并建成了世界上第一条时速200公里的铁路——新干线。随后,世界各国竞相投入高速铁路的研究,并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为了保持技术的领先,日本也在不断改进其高速铁路相关技术,包括铝合金车体的研究。7N01铝合金是日本独立开发的Al-Zn-Mg系合金,其研制始于20世纪70年代,型材作为结构材料专门应用于日本新干线高速铁路铝合金车体。由于7N01铝合金的挤压性能好,能挤压形状复杂的薄壁型材,且焊接性能好,焊缝质量高,是最理想的中强焊接结构材料之一。一般情况下,7N01铝合金型材主要应用于端面梁、车端缓冲器、底座、门槛、侧面构件骨架、车架枕梁等。
铝合金的应力腐蚀在较早时期就被研究者们发现,它是指在拉应力和腐蚀介质的共同作用下,伴随着裂纹的萌生和扩展引起的延时破坏。7N01铝合金型材经过人工时效后晶界处的析出相(MgZn2)呈连续分布时,具有较高的应力腐蚀敏感性。为降低应力腐蚀敏感性,研究者们探索了许多方式,包括人工过时效、添加稀土元素等。人工过时效虽然提高了合金的耐应力腐蚀性能,但合金力学性能损失比较严重;添加稀土元素能显著抑制合金的再结晶,从而降低沿晶界腐蚀开裂的趋势,但由于其具有较高的成本,工业应用受到限制。因此,新的提高7N01铝合金型材耐蚀性的方法仍值得研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设计一种具有高耐蚀性的7N01铝合金型材成分范围,通过调节杂质元素Si的含量,在保持较高力学性能的前提下提高7N01铝合金型材的耐晶间腐蚀及应力腐蚀能力。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具有高耐蚀性的7N01铝合金型材,按元素重量百分比计,7N01铝合金型材成分范围为,Zn:4.0~5.0%;Mg:1.0~2.0%;Mn:0.2~0.7%;Si:0.08~0.20%;Cr:≤0.30%;Zr:≤0.25%;Ti:≤0.20%;余量为铝和不可避免的杂质。
所述的具有高耐蚀性的7N01铝合金型材的制备方法,采用如下步骤:
1)合金原料在800~830℃下熔炼,680~700℃浇铸,得到7N01铝合金铸锭;
2)铸锭置于460~480℃保温20~30h进行均匀化处理,空冷至室温;
3)铸锭置于440~460℃保温1~2h,保证铸锭心部烧透,随后进行热挤压得到挤压型材,在线淬火;
4)挤压型材室温自然停放60~80h;
5)挤压型材置于95~105℃保温10~14h,空冷至室温;
6)挤压型材置于165~175℃保温1~4h,空冷至室温。
所述的具有高耐蚀性的7N01铝合金型材的制备方法,步骤1)中,优选铸造方法为金属型重力铸造。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48997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