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工程用抗震支座有效
申请号: | 201610489033.6 | 申请日: | 2016-06-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6012817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9-05 |
发明(设计)人: | 姜涛;王荣荣;范粉艳;李雪想;李彦彪;施前进;常建兴;马中健;唐增锋;高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姜涛;王荣荣;范粉艳;李雪想;李彦彪;施前进;常建兴;马中健;唐增锋;高勇 |
主分类号: | E01D19/04 | 分类号: | E01D19/04;E04H9/02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家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427 | 代理人: | 陈娟 |
地址: | 450015 河南省郑州市二七区***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工程 抗震 支座 | ||
技术领域
该发明涉及工程技术领域中广泛使用的支座,尤其适用于桥梁、建筑、钢结构,具体地说是一种具有三维缓冲功能的支座。
背景技术
在桥梁工程、装配式建筑中,支座被广泛使用,支座主要的作用在于抗震、减缓冲击。
在震级较大或某些原因下结构“硬抗”已经难以满足预期的防震要求时,采用隔震技术减小结构的输入地震能量,能够达到很好的效果。隔震的本质作用是使结构或部件与可能引起破坏的地震地面运动或支座运动分离开来,隔断地震能量的传播途径,使输入到房屋结构上的地震力和能量减少,从而减小上部结构的地震反应,达到预期的设防要求。
这种分离或解耦是通过在工程结构的特定部位设置隔震层,设置隔震器、阻尼器或其他附属装置,以以延长整个结构体系的自振周期,增大结构阻尼,从而使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反应(加速度、速度、位移)得到合理控制,确保结构本身及结构中的人、仪器、设备、装修等地安全和处于正常的使用环境。
按耗能减震原理的不同,隔震类型包括叠层橡胶支座隔震、铅芯橡胶支座隔震、滚珠(或滚轴)隔震、悬挂基础隔震、摇摆支座隔震、滑动支座隔震等。
以叠层橡胶支座为例,就是通过设置多层的橡胶层,起到缓冲冲击力的作用,但是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上述的问题。
为此大部分的制作依然从增加弹性力量出发,研制新型的支座,例如中国专利申请CN102839751B中公开的支座,就是通过增加竖向设置的蝶形弹簧来减缓抗震的。这种结构的制作对于竖直方向上的冲击力具有较好的分解效果,但是对于水平方向上的分解效果不明显。
申请人通过研究发现,对于地震中水平冲击力和竖直方向冲击力的抗震机理不同,其中,竖直方向冲击力的抗震机理是通过建筑物、桥梁自身的自重并在竖直方向上产生微小的升降运动抵消掉的,利用的是重力势能做功机理,水平方向上的,目前利用的主要是弹性缓冲,例如中国专利CN203891201提供的一种支座,在水平方向上就设置有缓冲弹簧,通过弹簧对其进行缓冲,但是弹簧仅仅具有一定的缓冲性能,对于能量的消耗和吸收比较少,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建筑物或者桥梁依然会出现剧烈的、长时间的摇晃,减震效果并不理想。
也就是说,在竖直方向上使用弹簧减震效果明显,但是在水平方向上利用弹簧减震,效果并不理想,效果较差。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在于水平方向上不存在重力势能抵消的问题。
另外一个问题,在抗震支座中,广泛使用的支座,大量使用了蝶形弹簧进行了减震,公知,蝶形弹簧的叠加数量越多,减震效果越好,于是为了达到较好的减震效果,无限制的增加蝶形弹簧的使用数量,造成支座的高度急剧增加,一普通的桥梁用支座为例,其支座高度高达40厘米以上,支座越高,对于支撑桥梁的稳定性越不利,所以,如何在保证抗震效果的情况下,尽量的压缩支座的体积,尤其是高度方向上的尺寸,显得尤为重要。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工程用抗震支座,用于桥梁、建筑、钢结构中的抗震支撑,是一种具有更好抗击水平冲击并消耗冲击力,同时解决现有支座高度方向上尺寸过大的问题。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工程用抗震支座,包括上、中、下三部分,其特征在于,
上部分为方形的块状结构,上表面为平整的面,在上部分的下部设置有向下敞口的圆形凹槽和环状凹槽,其中圆形凹槽与环状凹槽同圆心设置,且环状凹槽位于圆形凹槽的外侧,
中部分包括自上而下叠加的第一滑动板和第二滑动板,其中,第一滑动板上部为圆柱状,圆柱状的上部周向设置一个环形的凹槽,所述圆形凹槽和凹槽之间使用第一钢球进行转动配合,在第一滑动板的中部具有翼部,所述翼部上表面和上部分之间通过设置在环状凹槽中的第二钢球进行配合,在翼部下表面的每个边沿位置设置弹性元件,
所述第一滑动板的下部为内凹的第一弧形凹槽,且在第一弧形凹槽内沿着弧形方向具有第一弧形齿状突起,
所述第二滑动板为向上、下方向对称拱起的弧形板,在第二滑动板的上下表面形成第一弧形面和第二弧形面,且第一弧形面和第二弧形面彼此垂直设置,在第一弧形面上沿着弧形走向设置有第二弧形齿状突起,在第二弧形面上沿着弧形走向设置有第三弧形齿状突起,
所述第二滑动板的上、下表面上的第二、第三弧形齿状突起是彼此垂直设置的,
下部分是由底部和四个挡边构成的槽状结构,且在槽状结构中部设有向上的凸起,在凸起和挡边之间的区域内形成一个环形凹槽,并在环形凹槽的内壁上设置有四个竖向设置的聚四氟乙烯垫,在凸起顶部具有与所述第二滑动板下表面进行配合的第四弧形齿状突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姜涛;王荣荣;范粉艳;李雪想;李彦彪;施前进;常建兴;马中健;唐增锋;高勇,未经姜涛;王荣荣;范粉艳;李雪想;李彦彪;施前进;常建兴;马中健;唐增锋;高勇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48903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