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本振泄漏信号的检测方法及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610485577.5 | 申请日: | 2016-06-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7547145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12 |
发明(设计)人: | 林志滨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B17/10 | 分类号: | H04B17/10 |
代理公司: | 深圳鼎合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81 | 代理人: | 薛祥辉 |
地址: | 518057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泄漏 信号 检测 方法 装置 | ||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本振泄漏信号的检测装置,所述装置包括:发射链路,用于获取第一信号,根据本振产生的本振信号将所述第一信号进行上变频得到第二信号,并将所述第二信号发送给射频功率放大器,所述第二信号中包括上变频后的第一信号和本振泄漏信号;所述射频功率放大器,用于放大所述第二信号,获取放大所述第二信号时产生的互调信号,从所述互调信号中选取第三信号,并将所述第三信号发送给反馈链路;所述反馈链路,用于将所述第三信号进行处理并将处理后的第三信号发送给处理器;所述处理器,用于检测所述处理后的第三信号的功率。本发明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本振泄漏信号的检测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通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本振泄漏信号的检测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通常会要求发射信号具有大带宽和高线性的特点,这就对无线通信系统的杂散指标和线性指标的提出很高的要求。在射频拉远单元(Radio RemoteUnit,RRU)中,发射信号通过发射链路发射出去,发射链路中的上变频模块通常使用正交调制来实现上变频,由于上变频模块中的器件如调制器本身存在固有直流偏置,故在上变频的过程中会产生本振泄漏信号等无用信号,而本振泄漏信号会导致杂散指标不满足相关标准并且直接影响系统的线性,因此,降低本振泄漏是非常必要的。
目前,通常通过检测和校准本振泄漏功率来降低本振泄漏,而本振泄漏功率会随着频率、温度和时间产生参数漂移,故如果要消除本振泄漏功率,一般需要在特定温度和时间下检测和校准本振泄漏功率。
但是,在如图1所示的射频收发信机中,发射链路2和反馈链路4连接同一个本地振荡器(或者本振)1,且反馈链路4采用交流耦合的设计,故发射链路2产生的本振泄漏信号经过反馈链路4后变为零频信号,处理器5例如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Array,FPGA)就不能检测出所述反馈链路4中的本振泄漏功率。若要检测出本振泄漏功率,就需要在反馈链路4上增加一个独立的本振,或者如图2所示,增加一个辅本振7和射频开关8,所述射频开关8用于选择切换所述反馈链路4与本振1或者辅本振7连接,在需要检测本振泄漏功率时,将射频开关8切换到辅本振7上,通过改变辅本振7的频率,就可以将本振泄漏频率移频至中频频率,处理器5就可以检测出所述反馈链路4中的本振泄漏功率。
然而,在反馈链路上增加一个独立的本振或者增加一个辅本振和射频开关都会增加成本并且不符合设备设计小型化的要求;但若不增加这些模块,则无法对本振泄漏功率进行检测,更无法对本振泄漏功率进行在线校准,这样,就会影响系统的线性指标,并且在外场很难定位到与本振泄漏相关的故障,增加了系统中设备后期返修和维护成本。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本振泄漏信号的检测方法及装置,可以降低成本、简化反馈链路设计。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本振泄漏信号的检测装置,所述装置包括:本地振荡器、发射链路、射频功率放大器、反馈链路和处理器,其中,
所述本地振荡器,用于产生本振信号,并将所述本振信号发送给所述发射链路;
所述发射链路,用于获取第一信号,根据接收到的本振信号将所述第一信号进行上变频得到第二信号,并将所述第二信号发送给所述射频功率放大器,所述第二信号包括上变频后的第一信号和本振泄漏信号;
所述射频功率放大器,用于接收并放大所述第二信号,获取放大所述第二信号时产生的互调信号,从所述互调信号中选取第三信号,并将所述第三信号发送给所述反馈链路;
所述反馈链路,用于接收所述第三信号,将所述第三信号进行处理并将处理后的第三信号发送给所述处理器;
所述处理器,用于接收所述处理后的第三信号,并检测所述处理后的第三信号的功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48557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