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双离合变速器轴系拼装台有效
申请号: | 201610476150.9 | 申请日: | 2016-06-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5904213B | 公开(公告)日: | 2017-11-03 |
发明(设计)人: | 曹金贵;朱奇林;段昌凯;黄浩;杨健;谢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P21/00 | 分类号: | B23P2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澳专利代理有限公司11252 | 代理人: | 周放,宋少华 |
地址: | 230601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离合 变速器 拼装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双离合变速器的装配,尤其涉及一种双离合变速器轴系拼装台。
背景技术
一般双离合变速箱设有输出轴、输入轴、拨叉和差速器等零部件,在装配时,需要逐个将上述零部件安装到变速箱壳体上,由于输出轴、输入轴等传动轴和拨叉的位置分布精度要求比较高,逐个安装的方式难以保证安装精度、装配难度也比较大,比较费时,因此,如何将轴系整个安装到变速箱壳体中是当务之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双离合变速器轴系拼装台,以解决上述问题,提高装配精度,降低装配难度,减少装配所需时间。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双离合变速器轴系拼装台,包括:
平台;
第一导轨,所述第一导轨与所述平台的上端面固定连接,且所述第一导轨上设置有能同步向所述第一导轨的中间或是远离所述第一导轨的中间方向移动的一对第一滑块;
用于定位输出轴的输出轴定位组件,所述输出轴定位组件与所述第一滑块固定连接;
用于定位输入轴的输入轴定位件,所述输入轴定位件与所述平台的上端面固定连接;
用于定位差速器的差速器定位组件,所述差速器定位组件与所述平台的上端面固定连接;
一对第二导轨,所述第二导轨均与所述平台的上端面固定连接,且所述第二导轨上均设置有能移动的第二滑块;
用于定位拨叉的拨叉定位组件,所述拨叉定位组件与所述第二滑块固定连接。
如上所述的双离合变速器轴系拼装台,其中,优选的是,所述输出轴定位组件包括一对输出轴板、一对定位座和一对输出轴定位件,所述输出轴板分别与所述第一滑块固定连接,所述定位座分别与所述输出轴板的上端面固定连接,所述输出轴定位件分别与所述定位座的上端面固定连接。
如上所述的双离合变速器轴系拼装台,其中,优选的是,所述输出轴定位组件还包括一对肘夹,所述肘夹分别与所述输出轴板固定连接,且所述肘夹还通过快夹支架与所述平台的上端面固定连接,所述肘夹包括能移动的肘夹杆。
如上所述的双离合变速器轴系拼装台,其中,优选的是,还包括第一定位块,所述第一定位块与所述第一导轨平行且固定连接在所述平台的上端面,所述第一定位块上开设有两个凹槽,所述肘夹与所述输出轴板的连接部位置于所述凹槽内。
如上所述的双离合变速器轴系拼装台,其中,优选的是,所述差速器定位组件包括差速器转轴支座、差速器转轴和差速器支撑件,所述差速器转轴支座与所述平台的下端面固定连接,所述差速器转轴与所述差速器转轴支座通过轴承连接,所述差速器支撑件与所述差速器转轴固定连接。
如上所述的双离合变速器轴系拼装台,其中,优选的是,所述拨叉定位组件包括一对拨叉定位件,且所述拨叉定位件分别与所述第二滑块固定连接。
如上所述的双离合变速器轴系拼装台,其中,优选的是,所述拨叉定位组件还包括第二定位块,所述拨叉定位件上均设置有挡块部,所述第二定位块与所述第二导轨平行且固定连接在所述平台的上端面,所述挡块部与所述第二定位块上的凹槽相配合限制所述拨叉定位件的移动位置。
如上所述的双离合变速器轴系拼装台,其中,优选的是,还包括用于对所述平台定位的平台定位组件,所述平台为方形,所述平台定位组件包括一对第一垫块、一对第二垫块和一对限位件,所述第一垫块和第二垫块的高度相同,所述第一垫块分别固定设置在所述平台的下端面的一个对角线两端,所述第二垫块分别固定设置在所述平台的下端面的另一个对角线两端,所述限位件分别固定设置在所述平台横向中轴线两端。
如上所述的双离合变速器轴系拼装台,其中,优选的是,
还包括到位信号模块,所述到位信号模块包括输出轴到位信号块、输出轴到位传感器、拨叉到位信号块和拨叉到位传感器;
所述输出轴到位信号块设置在所述平台的第一腰型孔中,所述第一腰型孔开设在所述平台固定所述输出轴定位组件一侧,所述输出轴到位传感器设置在所述平台的下端面,所述输出轴到位传感器与所述输出轴到位信号块电连接;
所述拨叉到位信号块设置在所述平台的第二腰型孔中,所述第二腰型孔开设在所述平台固定所述拨叉定位组件一侧,所述拨叉到位传感器设置在所述平台的下端面,所述拨叉到位传感器与所述拨叉到位信号块电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47615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农用植保无人机药箱
- 下一篇:汽车踏板组装线和组装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