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户数据融合方法及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610475792.7 | 申请日: | 2016-06-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7741932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26 |
发明(设计)人: | 于秋林;陈尧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壹账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16/903 | 分类号: | G06F16/903;G06F16/906;G06K9/62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沃德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347 | 代理人: | 高杰;于志光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前海深港合作区前***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户 数据 融合 方法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户数据融合方法及系统,该方法包括:通过当用户的个人特征信息中的预设类型特征信息缺失或错误时,服务器从多个数据库中获取与该用户至少有一项基本特征信息相同的用户的个人特征信息;从获取的个人特征信息中查找出包括有所述预设类型特征信息的个人特征信息作为待匹配信息,并逐个将待匹配信息与该用户的个人特征信息代入预先训练生成的识别模型中;若有代入所述识别模型中的待匹配信息与该用户的个人特征信息同属于同一人,则所述服务器将该用户的个人特征信息补入缺失的预设类型特征信息,或将错误的预设类型特征信息替换为正确的预设类型特征信息。本发明可以提高数据的完整性及正确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户数据处理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户数据融合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针对各种系统的不同虚拟用户,业内通常使用主要身份标识信息(例如,身份证号、手机号等)关联到线下真实的用户身上。通过分析系统里大量的用户数据,可总结出许多有价值的规律或可依据规律制定相应的策略;然后做大数据分析时,所述的用户数据可能出现以下缺点:1、数据大量缺失,很多原始数据如腾讯微博,并没有主要身份标识信息;2、当联系方式变更时,例如手机更换号码带来错误,导致用户手机号匹配的正确率很低。因此,用户数据的准确性已经成为一种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户数据融合方法及系统,以解决现有保险理财产品的推荐事件无法及时管控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户数据融合方法,包括:
S10:当用户的个人特征信息中的预设类型特征信息缺失或错误时,服务器从多个数据库中获取与该用户至少有一项基本特征信息相同的用户的个人特征信息;
S11:从获取的个人特征信息中查找出包括有所述预设类型特征信息的个人特征信息作为待匹配信息,并逐个将待匹配信息与该用户的个人特征信息代入预先训练生成的识别模型中,以识别出每一个代入所述识别模型中的待匹配信息是否与该用户的个人特征信息同属于同一人;
S12:若有代入所述识别模型中的待匹配信息与该用户的个人特征信息同属于同一人,则所述服务器将该用户的个人特征信息补入缺失的预设类型特征信息,或将错误的预设类型特征信息替换为正确的预设类型特征信息。
第二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户数据融合系统,包括:
个人特征信息获取模块,用于当用户的个人特征信息中的预设类型特征信息缺失或错误时,从多个数据库中获取与该用户至少有一项基本特征信息相同的用户的个人特征信息;
匹配模块,用于从获取的个人特征信息中查找出包括有所述预设类型特征信息的个人特征信息作为待匹配信息,并逐个将待匹配信息与该用户的个人特征信息代入预先训练生成的识别模型中,以识别出每一个代入所述识别模型中的待匹配信息是否与该用户的个人特征信息同属于同一人;及
融合模块,用于若有代入所述识别模型中的待匹配信息与该用户的个人特征信息同属于同一人,则所述服务器将该用户的个人特征信息补入缺失的预设类型特征信息,或将错误的预设类型特征信息替换为正确的预设类型特征信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壹账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壹账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47579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